簫鼓沉淮:《桃花扇》與南明淮揚運河的文化流轉

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

 

#中國古代文化巡禮#

「皇華亭下使臣舟,冠蓋欣逢羨壯遊。簫鼓欲沉淮市月,帆檣直蔽海門秋。九重圖畫籌難定,七邑耕桑戶未收。為向瓊筵諸水部,金尊倒盡可消愁?」(《桃花扇.撫兵》)

 

南明時期,京杭大運河在明清易代的歷史背景下,功能逐漸從繁榮的商貿通道,轉變為戰爭的戰場與逃難的通道。清代戲曲大師孔尚任的經典傳奇劇本《桃花扇》,以南明弘光朝(1644-1645)為背景,作品以運河沿線的揚州、淮安等地為主要地理背景,通過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悲劇,展現個人命運與國家興亡之間的深刻關聯。作品中對商旅往來、市井生活與文人雅集的細緻描寫,再現了南明時期淮揚淮揚運河沿岸的社會風貌與運河文化圖景。

一、南明時期的淮揚運河

1. 軍事樞要︰京杭大運河(淮揚段)位於江蘇省中部,北起淮安市,途經洪澤湖東側邊緣,向南延伸至高郵湖西側,最終抵達揚州市,橫跨淮河與長江兩大水系,是京杭大運河歷史最為悠久的段落之一。南明時期,淮揚運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連接南北的重要軍事通道。「江鎖堅城,弩射雄師。且收兵,且收兵,占住這揚州市。」(《桃花扇.移防》)
2. 水脈景觀︰淮揚段運河「以水為脈」的獨特格局,塑造了沿岸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揚州、淮安等沿岸城市因河而興,這些城市形態多以河流為核心,內河水系貫穿全城,街巷多沿河而建,形成以橋市為中心、向兩岸延展的空間結構,體現出運河城市的地理特徵,也影響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

二、《桃花扇》與淮揚文藝生活

1. 文人雅集︰淮揚地區的雅集活動,多依託淮揚運河沿岸的園林、橋市、碼頭等空間展開,如「梅花書屋」、「萬玉園」、「桃葉渡」、「賞心亭」等地。這些場地為文人雅集交遊活動提供了實體空間,《桃花扇.訪翠》中「虎邱新茶,泡來奉敬……煮茗看花,可稱雅集矣」的描述,呈現了文人雅集中品茗賞花的情趣,亦以其詩意景觀強化了雅集的文化內涵,體現出「山水質有而趣靈」的審美追求。
2. 梨園風華︰南明時期,淮揚地區的戲曲演劇文化高度發展,成為貴族與市民共賞的重要藝術形式。「正清歌滿台,正清歌滿台,水裙風帶,三更未歇輕盈態」,《桃花扇》通過豐富的空間意象與具體的演劇場景,再現了這一時期戲曲文化的繁榮盛況。運河的商旅往來,為戲曲藝術注入新的活力,使各地曲調風格在此交融碰撞,豐富了淮揚地區的文化景觀。

三、《桃花扇》與淮揚市井風情

1. 青樓歌畔︰青樓女子的生活圖景被描繪成一幅以舊院為軸心、秦淮河為經絡的文化地圖,「隔春波,碧煙染窗;倚晴天,紅杏窺牆。這一條巷裏,都是有名姊妹家。」(《桃花扇.訪翠》)這一描寫生動展現了秦淮風月之地的風貌。這幅地圖又因京杭大運河的輻射效應,得以延伸至更廣闊的時空維度。她們在此「比較技藝,撥琴阮,笙簫嘹喨」,展現才情風貌;秦淮河上的煙雨與運河沿岸的繁華景象相互映襯,再現了當時城市生活的風華,亦折射出政局動盪下、文人與青樓女子命運交織的時代特徵。
2. 市肆之聲︰運河推動了文化資源的滙聚與傳播,書市與說書文化,成為南明平民娛樂的重要組成。南京依託運河水路,滙聚全國書籍資源,形成了「興南販北,積古堆今」的貿易格局。茶樓酒肆、瓦舍勾欄則為說書人提供了表演場所,他們以生動的語言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把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與社會現實融為一體,吸引了大量平民觀眾,滿足了民眾的娛樂需求。

淮揚運河憑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在明清之交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更成為文化傳播與社會變遷的重要載體。它所承載的,不只是糧食物資的流通,更是人群往來、思想交滙與情感流轉的文化脈絡。在這條水道上,文人雅士、青樓歌妓、官宦商旅交織往來,折射出南明社會結構的流變與文化價值的塑造,展現其作為歷史見證與文化符號的深層意涵。

 

撰文︰
殷海琴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碩士研究生,研究領域為文學地理學。

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

#梁慧敏# #殷海琴# #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