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習文言文,同學總是提不起勁。有些同學覺得文言文難學,勉強一讀,用最小力氣完成考試後,馬上就把相關知識拋諸腦後。他們誤以為文言文知識只是用來應付考試,老師說什麼,他只記什麼,結果愈學愈苦。有見及此,科組嘗試實行「文化研習.成果共享」計劃,期望同學通過探究學習,發現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1. 自我決定理論與教學規劃
科組參考「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在文言文教學安排上,滿足學生的「自主性」(Autonomy)、「能力感」(Competence)及「關聯感」(Relatedness),將有效提升他們的文言文學習動機。
自主性:老師可以提供選項,讓同學決定研習主題及研習方法。老師尊重小組同學,匯報方式由同學決定,老師再從旁指導。
能力感:老師在大班教學上,讓同學對研習課題有基本認識,亦會講授研習方法,讓他們掌握自學之道,有信心完成任務。老師提供難度合適的研習主題讓同學嘗試。
關聯感:創設正面、鼓勵的氣氛,尊重學生需要,建立良好師生關係,鼓勵同儕互動。
2. 資優教育三層架構與教學規劃
科組亦參考「資優教育三層架構」,並採用第一層「全班式教學」及第二層「抽離式學習」。在「全班式教學」中,向同學講解該單元的文化及文言學習重點後,鼓勵同學參與研習小組活動。能力較高或對課題較感興趣的同學,將會安排進行「抽離式學習」,亦即「研習小組活動」。老師與小組同學一同擬定研習課題,然後指導他們進行研習,小組同學定時向老師匯報研習成果。
為了讓大班同學一同獲益,老師會邀請研習小組同學向大班同學匯報研習成果,並製作簡單筆記。在課堂上,研習小組同學在分享過程中,亦會向大班同學提問,大家彼此互動,交流學術意見。最後由老師總結課堂,給予整體評價,並提供延伸學習資源,讓同學可以精益求精。
3.教學實踐舉隅
上學期筆者於中四級講授「人文情懷──蘇軾專題」,先向全班講解〈念奴嬌.赤壁懷古〉,再邀請同學研習蘇軾不同人生時期的詩詞作品。由於該班同學不太熟悉文學研習,因此筆者所選的作品均以簡易顯淺為主,當中包括蘇軾年青時期書寫的〈和子由澠池懷舊〉、人近中年時憶亡妻而寫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烏台詩案後所寫的〈初到黃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題西林壁〉等作品。通過研讀蘇軾各個時期的詩詞作品,同學進而查閱更多蘇軾的資料,對於蘇軾的生平背景及寫作風格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研讀〈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時,同學先看〈亡妻王氏墓誌銘〉,能夠代入蘇軾,理解他用情至深的原因;研讀〈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先讀蘇轍的〈懷澠池寄子瞻兄〉,理解蘇軾在詩句當中寄託的深意。同學探索文學世界時,老師適時點撥,他們所得的體會自然更深刻。
總結
通過「文言研習課堂」,學生有機會親自探究陌生的研習課題,對古文學習漸見信心,能自主解讀文言作品,再提出個人見解。當小組同學分享研習成果時,大班同學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彼此討論時,有助建構個人新知識。通過活動,同學都理解學習文言不必死記硬背,文言學習亦不限於考試範圍內。我們期望小組研習課堂就如播種一樣,讓古文種子栽種在學生的心中,讓他們在學習古文當中找到樂趣。
作者簡介:
甄沃奇 英華書院中國語文科科主任
甄沃奇老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先後取得文學士(一級榮譽)及哲學碩士。曾於明報連載專欄《文言範文》及《實用寫作》。曾任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委員。現任民政事務總署地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深水埗區),致力參與公共事務,熱衷與年青人接觸,推廣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