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平衡原則 英華小學校長「教仔」有一套

2025年06月12日 星期四

 

為人父母、為人師表,對象同樣是孩童,兩者的愛惜之心和教誨之切,基本上沒有差別。

直資男校英華小學校長陳美娟博士,家中兩位女兒長大成材,學校近千名男學生見她如粉絲見偶像,其教養之道,有自身經歷的省悟,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累積。

育兒之路從來知易行難,可幸的是所有父母都是同行者。漫漫人生路,互相打氣前行。

「媽媽是很嚴格的類型,書本上的內容全部要背,所有字都要記。」不過,這對自小能過目不忘的陳校長來說,不算難事,只是小朋友心性愛玩,自知擁有小聰明,更難安份坐定。

「我肯做就很快背好,不肯做、想偷懶時又被媽媽發現,就會被責罵。」她說完即鬼馬補一句:「我都幾多被媽媽罵的經驗!」兒時的高壓教養難掩其活潑個性,亦讓她與今天的學生有更多共鳴,「因為容易,所以更大意,小時候最多大頭蝦失分,我經常同『啲仔』講:『校長小時候也這樣,總是錯在粗心大意,很不值,所以態度謹慎、做事細心好重要。』」

流行歌教時態

單是記性好已令人羨慕,但她指聰明的孩子另有苦惱。「我那個年代沒現在這麼多東西學,課外活動少很多,大部分家長都認為『讀好你的書就夠』。但時間那麼多,讀完書做什麼呢?那就去午睡!小時候一到放假,爸爸就規定我們要午睡。」校長笑着分享:「小孩子貪玩怎會想睡?我便扮睡,怎料扮扮吓總是不小心真的睡着。」

身為母親,她自然經歷過孩子好動勞神的階段,父親當年的心思,她後來完全明白。「其實我小時候算很乖,只是好奇心旺盛,喜歡研究拆解,是真的將一輛單車解體那種拆解!」如此心性,放在現今,應該早就被STEM老師招攬。

話題回到學校,陳校長分享當年課堂高光時刻:「以前習慣,考試前老師都會進行課堂『溫書』,每人派一個課題,在全班面前present。因為不喜歡悶,我每次的角度都和其他人不同,老師也很欣賞,同學選最喜歡的也都選我,因為有趣。」

追問校長例子,她搖搖頭笑道:「太久不記得了,我只記得各科都有,通常都是總結某一課的內容,但我一定不會照老師教過的去講,會先用反問去質疑,然後才總結或帶出主旨。」做學生時不喜「循規蹈矩」,後來成為老師,同樣愛另闢蹊徑。「第一年教書教中學,當時已用很多新媒體輔助,例如我教英文的一個tense,會找流行英文歌,把歌詞打出來,抽起了tense的部分,變成fill In the blank的練習。」

為孩子戒懶惰

這種「活動教學」,是陳校長當年的拿手好戲,甚至將家人「拉落水」。「當時我還未結婚,男朋友即現在的老公,會陪我讀readers。我們分別聲演男女主角,將對話錄下來,然後在堂上播,問學生是哪一篇?」聊起教學初年,陳校長說得很興奮,彷彿眨眼間回到過去。「教小朋友很好玩,當你用心教,學生感受到,回饋給你的投入、感情遠超過一切。我個性喜歡玩,所以不甘於『正正經經』教書。」笑言上陳校長的課必定不會令人釣魚,「有學生畢業回來探我,對我說:『上你堂好開心好好玩,初時還以為所有老師都是這樣教書。』」話一說完,笑得自豪又鬼馬。

原圖

男孩子好動,學校積極舉辦校外活動。(受訪者圖片)

學生撇除上課,還有在校活動時間,往往見老師多於見家人,見得多感情自然深,甚至堪比父母。陳美娟校長在家有千金,在學校則有近千名「兒子」,問她教養孩子心得,答案比想像簡單。「我奉行的是平衡,你要嚴格,也要有膽識;要有人情味,也要有原則。」她強調,做父母,要懂得易地而處,不能只站在父母的角度。知易行難,賞罰的天秤沒有明確規範,靠的只有不斷反思。

陳校長建議由日常生活開始:「最基本的實踐,就是以身作則。想小朋友學懂守時守約,自己要先做到。」說得義正詞嚴,她卻笑一笑接着道:「我都是會偷懶的人,但為了做好榜樣,逼自己勤力、認真,先做給她們看。否則當你指摘小朋友遲到、懶散時自己又沒做足,他們一定會反問為何你做不到。如果這時候再搬『大人唔同』這類不平等理由出來,只會更難教好,他們不會服,或口服心不服。」

提供叉電時間

現今世代多了人談論原生家庭,進一步肯定父母對子女的影響足以延伸至長大成人,甚至為人父母的行為模式。在只顧學業的教養模式下成長的陳校長,深明當中利弊,「時代不同了,對以前的爸媽來說,小朋友讀好書,就完成任務,甚至考學校都不必像現在要求十八般武藝,那是我們成長年代的事,要提醒自己,時代不同了。」

不同年代有不同難題,過去機會少,如今卻又多至泛濫,需要篩選並做好時間分配。「小朋友興趣多多,一定心思思想玩這個玩那個。像我家裏,先生比較傳統,不主張女兒玩太多學習以外的活動,我開放一點,會讓她們做好時間管理,讓我看見決心和誠意,那就會幫她們說服爸爸。」

陳校長坦言:「她們做得好時要讚賞,疲累時要記得鼓勵打氣,對我來說媽媽的角色就是這樣,支撐着她們。」

如今女兒均為專業人士,分別為醫生及律師,足證校長教導有方,她聞言卻反駁:「不是因為她們的工作專業,就覺得成功,而是她們成為了善良、孝順,努力達成自己理想的人,讓我覺得驕傲。」

談起女兒,陳校長笑不攏嘴,連旁邊的學校同工也忍不住大讚。她再說:「她們工作都辛苦忙碌,但當她們回家,我不會只着眼安慰『是不是很累呀?』『好辛苦喎?』而是準備一個安心的叉電時間。」

簡單如煮一頓家常菜、安排一次悠閒的家庭活動,就是她作為媽媽的後盾力量。「就像小時候你想孩子學好,自己就先做好;現在也是,我們用愛去支撐她們,她們也會學懂如何愛人。」

早前適逢學校周年活動,校長工作繁重,女兒看在眼內,活動當天,刻意抽空來陪伴打氣,非常窩心。

原圖

學校的STEM教育以遊戲、比賽形式進行,刺激學生興趣。(受訪者圖片)

原圖

去年英華首辦學生會,以實戰體驗發展學生的多元思維。(受訪者圖片)

森林課程 人人期待

「英華仔」出名醒目活潑,英華是不少家長追捧的男校。問陳美娟校長男校是否更有利男孩子發展,她答得篤定:「當然啦!肯定是。因為一般男孩子,尤其這個歲數,沒有同齡女孩成熟,放在一起學習的話,變相令到男孩子總是落後,即是一開始就被打沉了,我覺得這一點很關鍵;第二就是,男孩子只要有得玩、有刺激、有比併,就會投入,他們的動力很簡單。若學校可以針對這一特質去設計教學,就會事半功倍。因此,我們所有設計都要是有目標、有得跑的,最好不要經常坐在班房裏、可以出去森林的!」校長笑着強調:「還要可以有很多選擇、可以『升呢』!這種最吸引!」

原圖

森林課程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學習野外生存技能。(受訪者圖片)

陳校長認為,小學生的童心未泯,順應他們的天性,從而燃起學習動機、興趣,才是最適切的教育。「譬如我們的森林課程,個個期待,那一天學生的面貌完全不同,非常雀躍。這樣上學才會充滿盼望,有衝勁有樂趣自然不會覺得辛苦。其實,小學最需要學習的一件事是產生興趣,永遠都是興趣行先。當他們覺得好玩有趣,就會願意去做、投入進去。」校長自言大人也看重興趣,必曾領略熱情勝過艱辛付出的體會,放諸孩子身上,道理相同。

原圖

男孩天性好動愛玩,學校亦以此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