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的重整、轉型與重生

2025年06月16日 星期一

 

面對適齡學童人口持續下跌,港府正有序地推動學校「自然」淘汰。它的十大措施,涵蓋不同學習階段,包括:

1. 減少學校撥款,自可限制弱勢學校發展;
2. 收緊開辦私營小一的申請及資助規定,收生不足的學校倘選擇以私營方式「續命」,要連續營運六個學年,即使獲批開辦資助小一,原有界別也不能轉回資助模式,此舉加重辦學團體財政負擔,使部分學校知難而退;
3. 由2025/26學年開始,學校若在過去六個學年曾使用此選項,將不可再次申請以私營方式開辦小一班級,即六年內用過私營方式開辦小一,再次遇到收生困難時不可再用;
4. 曾為收生不足學校提供「復活」機會的「特別視學」方案亦已取消;
5. 積極鼓勵學校合併或停辦,為此不僅提供一次性額外津貼(例如小學合併可獲100萬港元),更會盡力提供便利,包括在過渡期內保留合併前兩所學校的核准教學人員編制,確保過程平穩順暢;
6. 連續三年自行收生達標的中學可申請增加中一班數,讓辦學能力較強的學校增開班級以吸納生源;
7. 調整了中一開班機制,規定連續兩年只開辦兩班中一的學校,將不准再申請開辦三班;
8. 削減幼稚園資助,可能導致部分幼稚園停辦,進而衝擊某些區域的學童升學鏈;
9. 調整教師編制,要求辦學團體自行調配超額教師至屬校空缺;
10. 鼓勵學校以聘用臨時教職、實施共享教職,甚至考慮無薪假期等方式處理超額教師。

上述一系列措施,體現了港府在教育方面「有序縮減與資源重整」核心策略。其首要目標是集中資源,提升效益,把有限的教育資源滙聚到具備活力的優質學校,避免分散、消耗,從而全面提高香港的教育質素。其次,港府亦旨在以「軟着陸」方式減少學校數量,一方面透過政策引導學校自願合併或停辦,而非強制「殺校」,從而減輕對學校、教師、家長、社區的衝擊,實現學位供應平穩、有序調整,並透過淘汰部分學校來平衡供求,遏止學校間惡性競爭,鼓勵學校發展特色課程,期望改進教育生態,促使教育重心回歸育人質質,而非僅為提升成績、爭奪生源。長遠而言,此舉可能為香港教育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經過有序縮減與資源重整後,香港教育的下一步發展宜着重以下幾個面向:

一、應深化學校轉型與特色發展。除了合併,港府更應積極引導學校發展獨特的教學模式和專長領域,例如德育和價值觀教育、藝術教育、科技教育、體育訓練、制服團隊訓練、職業專才教育等,透過提供專項撥款、專業支援及彈性課程設計,使學校更具吸引力,擺脫對傳統學額的單一依賴。同時,學界可探索「一校多制」或跨校合作的可能性,例如允許部分班級轉為直資或私營,或鼓勵學校間共享課程資源及教師專長,以擴大教學廣度與深度。此外,港府可加大對智慧校園和數碼教學的投資,鼓勵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讓偏遠地區學生也能享受到多元的優質學習資源。

二、必須協調教育與人才策略及人口政策。教育在董建華擔任特首時確立為支柱產業,現在是吸引外地家庭來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拉力和動力。港府應把香港教育優勢與各類引入人才計劃緊密結合,吸引更多有財有識的家庭,以及願意創新打拼的年輕人才,來港定居和學習,從源頭上增加適齡學童人口。同時,港府應協調各部門,全面檢討並改進鼓勵生育政策,從根本上解決人口結構問題。港府應如以往,配合區域人口規劃,定期檢視校網劃分,確保學位供應與地區人口分布相符,對於預計人口增長的地區,可考慮重置或興建新校,以應對未來需求。

三、港府要關注教師隊伍的穩定與發展。面對縮班殺校可能帶來的教師流失和士氣下降,港府可提供更完善的支援,例如為受影響教師提供轉職培訓和再培訓津貼,鼓勵發展其他教育相關領域,繼續為港貢獻。同時,港府應促成「教師人才庫」,方便學校在有需要時聘請經驗豐富的教師,同時也為受影響教師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避免因為不同因素導致的人職不配問題。在確保資源有效運用的前提下,港府可檢視現行的教師編制與薪酬結構,以提供足夠保障,以維持教師士氣和教育質素。

總體而言,面對即將來臨的困境,港府該有一籃子策略——策略能環環相扣互補,至少各有角色,構建政策閉環;進而互為支點,增進協同效應;甚至形成策略矩陣,聯動百應;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停留在單純的「縮減」層面——則應可化危為機,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深化教育改革,確保香港在人口結構改變的挑戰下,仍能保持其固有的競爭力。

 

撰文︰吳曆恒
中文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