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與心理健康

2025年06月25日 星期三

 

#學術瑰寶#

現代人的心理或身心問題似乎愈來愈多。近年一項調查指出,全球接近一半人認為精神健康已經超越癌症和肥胖,成為最多人關注的健康問題。另一項調查研究本地男性的精神健康,差不多近四分一的受訪者健康情況不理想,已到了需要專業人士協助的程度。有受訪者指經濟下滑,社會瞬息萬變,不穩定的工作壓力使他長期失眠,受繃緊和焦慮的情緒困擾。

通過前人的智慧結晶,我們也許能夠減輕和釋放現代人的煩惱。無論是強調順應自然的道家思想,或是主張樂天知命、順時而變的儒家文化,對我們的精神健康皆有所啟發。以儒家思想為例,孔子哲學以「仁」為核心,重視積極入世的精神,直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有許多名言警句,有助現代人反思自身,例如:「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意思是「仁者不會憂慮,智者不會迷惑,勇者不會恐懼」。

在《論語》中,孔子認為,具備仁德的人只會為大道而不會為自身利益憂慮不已,所謂「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他們能夠經常反省自身,行事坦蕩,問心無愧,自然沒有憂慮。又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衞靈公》),人沒有長遠的計劃,就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慮。《論語》提醒我們,如果能夠經常早作準備,自然可以減少對將來未知的擔憂。

 

撰文︰黃自鴻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曾任中文榮譽文學士課程課程主任。

#黃自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