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詞三首》)
隋唐大運河江南河段自鎮江至杭州,綿延七百里,連通長江、太湖和錢塘江水系。在唐代詩人筆下,這片水域既有自然山水的靈秀壯麗,又有城市風貌的繁華多姿,既保存歷史遺蹟的古老韻味,也記錄旅人心中的複雜情思,正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絕妙意境。
一、自然山水
1. 若耶溪的幽靜︰若耶溪(今平水江)清澈蜿蜒於青山翠竹間,是浙江紹興最具詩意的天地之一。崔顥在《入若耶溪》寫道:「輕舟去何疾,已到雲林境;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描繪輕舟滑過靜謐溪流,山林倒影隨波搖曳,魚鳥相伴的生動場景,展現溪流的幽靜與自然的詩意和諧,使人流連忘返。
2. 太湖的四季風光︰太湖以「鏡湖」著稱,浩瀚壯麗與四季變化,為詩人帶來無盡靈感。李白在《子夜吳歌.夏歌》中寫道:「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讚嘆太湖的廣闊與夏日荷花盛放的景象,而「五月西施採」更是韻味悠長。
宋之問在《泛鏡湖南溪》中寫道:「岩花候冬發,谷鳥作春啼」,描繪太湖四季流轉中的自然之美。太湖的山水隨季節展現不同風姿,夏日浩瀚、冬日靜謐,春秋詩意盎然,令人陶醉。
二、城市繁華
1. 蘇州:枕水而居的城市風貌︰杜荀鶴在《送人遊吳》寫道:「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詩句生動描繪了蘇州城內,水網交織的獨特格局:居民多沿河而居,城市中遍布水港與小橋,運河的存在深刻影響了日常生活與城市佈局。這種「以水為街」的景象,既凸顯了蘇州作為運河城市的特色,也展現了江南水鄉的迷人風貌。
2. 杭州:經濟繁榮的運河中心︰隨着大運河的開通,杭州逐漸成為江南的繁榮之地,中唐以後更發展為極具影響力的城市。杜牧在《上宰相求杭州啟》中提到:「今天下以江、淮為國命,杭州戶十萬,稅錢五十萬」。其中的「國命」顯示了杭州在大唐帝國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十萬戶的居民數量與五十萬錢的高額稅收,反映了杭州因運河而蓬勃發展的經濟實力。
三、歷史遺韻
1. 吳王宮的滄桑浪漫︰蘇州的吳王宮是唐代詩人懷古的重要意象,常以昔日繁華與今日寂寥的對比展現歷史的滄桑。羅隱在《江南行》中寫道:「吳王臺榭春夢中,鴛鴦鸂鶒喚不起」,把宮殿的榮光化作如夢般的虛幻,流露出深沉的追憶與今日的寂寥之感。詩句再現了春秋時代吳王宮的歷史場景,也凸顯了江南河段的文化厚度與詩意傳承。
2. 館娃宮的春夜盛景︰王建在《白紵歌》中,生動描繪了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館娃宮的春日風光:「館娃宮中春日暮,荔枝木瓜花滿樹」。詩句呈現了館娃宮內繁花滿樹的春日景象,流露出浪漫而細膩的情感。而「夜天燑燑不見星,宮中火照西江明」則把館娃宮的繁盛,與西江遼闊的空間結合,營造出跨越時空的文化想像,讓歷史的遺韻在詩人的筆下更為鮮明。
四、旅人視角
1. 商旅的繁華與漂泊︰運河帶動經濟繁榮,張籍在《賈客樂》寫道:「金陵向西賈客多,船中生長樂風波」,生動地刻畫了南京作為商業樞紐的繁忙景象。詩中也提及出行前的祭神儀式——「欲發移船近江口,船頭祭神各澆酒」,可見商旅的漂泊感與對平安的祈願,折射出唐代的商業活動與人文情懷。
2. 羈旅的孤寂與情感︰運河促進人員流動,卻也催生離愁別緒。皎然在《古別離》中寫道:「孤舟畏狂風,一點宿煙島」,既描繪水路艱險,也隱含離鄉別井的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張籍在《春江曲》寫道:「長幹夫婿愛遠行,自染春衣縫已成」,描寫妻子對丈夫遠行的不捨與無奈,表現出運河時代的情感波動與生活現實。
這些詩作勾勒大運河江南段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呈現了靜謐壯麗的風光、繁華典雅的城市、古老浪漫的歷史,以及繁榮底下遊子的思鄉情懷。這些多元景觀與情感意境的交融,共同呈現了唐代江南運河的獨特魅力,猶如一幅生動的文學畫卷。
撰文︰
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