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算法:人工智能與語文教育的共生演進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在2024年7月,當我們回顧生成式人工智能(AI)在語文教育領域的應用時,它所帶來的衝擊與潛力已是顯而易見。轉眼一年,至2025年7月,AI技術的迭代速度依舊令人驚嘆,特別是大型語言模型(LLMs)的發展,已在某些層面超出了過往的預期。本文將從一個前線語文教師的角度,回顧過去一年AI在語文教學中的最新進展,並再次探討其效能、限制,以及教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語文本質、應試與人工智能的協同

過去一年,LLMs在理解和生成更具語境關聯性的文本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例如,多模態AI的興起,讓模型能夠同時處理文本、圖像、音頻等多種訊息,使得AI在理解複雜情境和更深層次的語文細微之處時,表現出更高的精準度。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2024年文章中提到的AI對「上文下理的理解」、「代入情景的同理心」,以及「修辭格」理解不足的問題。現在的AI,雖然仍未達到人類的「真知灼見」,但它對隱喻、象徵等修辭手法的識別與生成能力已有提升,例如在文學作品分析中,能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初步解讀。

然而,「文以載道」的核心理念,以及情感教育和價值觀的塑造,依舊是AI難以觸及的領域。杜甫的詩作所蘊含的憂國憂民情懷,仍須透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人際互動和深度討論,才能真正內化。AI可以提供背景知識,甚至生成分析,但它無法真正「帶動」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和實踐。這也進一步確立了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道德判斷力方面不可或缺的地位。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新應用與突破

過去一年,AI在語文教學各環節的應用,除了原有的「各師各法」外,也出現了一些更成熟和深入的模式:

.輔助閱讀理解和分析:隨着LLMs能力的提升,AI在處理更複雜的閱讀理解題目時,已能超越單純的「撮取」和「重整」層次。例如,新的AI工具能夠基於對大量文本的學習,自動生成針對特定閱讀段落的多層次問題,涵蓋「伸展」、「評鑑」,甚至初步的「創意」層次。部分教育機構開始嘗試利用AI建立自適應閱讀平台,根據學生的閱讀進度和理解能力,動態調整文章難度和問題類型,提供個性化的閱讀路徑。AI也能協助教師快速識別學生閱讀理解中的難點和誤區,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
  
.寫作建議和評改回饋:2024年提到的「中文智能作文批改系統」在過去一年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和優化。除了語義層面的評測外,新的系統開始整合風格分析和創意評估功能,能夠識別學生的寫作風格,並提供關於如何提升語氣、修辭效果乃至創造性的建議。此外,部分AI寫作輔助工具也引入了實時反饋機制,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即可獲得即時的語法、詞彙、結構建議,甚至能預測文章的潛在「得分」區間,讓學生能夠更自主地進行修改和提升。

.自動生成文本或題目:除了低年級的應用,AI在生成中學甚至高中語文題目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步。教師現在可以更便捷地利用AI生成多樣化的題型,例如針對特定文學作品的開放式探究題、不同修辭手法的辨析題,甚至基於學生提交的文本生成個性化的改寫練習。這大大豐富了教學資源,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然而,元認知能力的培養依然需要教師的引導,學生需要學會判斷何時依賴AI,何時進行獨立思考和分析。

.語言翻譯和口語練習:翻譯準確性在過去一年持續提升,特別是對於日常用語和專業領域的翻譯。AI驅動的語音識別技術也更加精準,口語練習應用在發音糾正和語法提示上表現出色,並且能夠模擬更多元化的對話情境,為學生提供更真實的語言環境。

學生能力發展的潛在問題與應對

儘管AI的發展令人鼓舞,但2024年文章中提出的學生能力發展的潛在問題依然值得深思。過度依賴AI可能導致學生思考的惰性,減少面對困難的機會,從而影響批判性思維和解難能力的培養。教師需要更巧妙地設計任務,引導學生從「用」(use)AI轉變為「學」(learn from)AI,例如:

.設置「AI無法解決」的任務:設計需要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分析、深度情感體驗或創造性解決方案的任務,讓學生明白AI的局限性。

.引導學生「審核」AI:鼓勵學生對AI生成的內容進行事實核查、邏輯判斷和語言鑒賞,培養其訊息素養和辨別能力。

.強調人際互動:語文學習的許多層面,如辯論、小組討論、口頭滙報等,都需要學生之間的人際互動,這是AI無法替代的。

至於「幻覺」問題,雖然LLMs的穩定性有所提升,但仍無法完全避免。教師在使用AI工具時,審核和篩選的責任依然重大,這也提醒我們,AI只是工具,其背後的判度與引導仍需要人類智慧。

時至2025年7月,人工智能與語文教育的關係已從「超越」走向更深層次的共生。AI技術的快速迭代,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可能性,例如更精準的閱讀理解輔助、個性化的寫作反饋,以及多樣化的學習資源。然而,AI的局限性也更加清晰:它無法替代人類教師在情感共鳴、價值觀塑造、批判性思維培養,以及元認知引導上的核心作用。

展望未來,語文教師的角色將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思考的啟發者,以及AI工具的智能使用者和學習場境設計者。我們需要持續探索AI在語文教學中的最理想的實踐模式,讓AI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助力,而非阻力。這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需要教育理念的轉變,相信在教師的智慧引領下,人工智能將與語文教育攜手,共同開創學生更全面、更深層次的學習體驗。

 

撰文︰吳曆恒
中文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