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筆記本提升實用文寫作

2025年06月26日 星期四

 

運用筆記本提升實用文寫作,並非今日的新鮮事,其實始於2012年文憑試開始之時。其核心學理根植於認知科學。訊息處理理論視筆記為關鍵的編碼過程,助學習者有效儲存與提取資訊。認知負荷理論強調結構化筆記能減輕工作記憶負擔,釋放認知資源用於高階思維,並培養學生篩選整合資料的能力。

從建構主義角度看,學生透過親手整理資訊,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後設認知則透過筆記與寫作的結合,促進學生反思學習策略,提升自我監控。此外,筆記亦培養語境意識,確保寫作內容符合任務要求(如身份、目的、對象)。

為有效實施筆記寫作教學,教師宜循序漸進,從概念講解、示範,到分組實踐與個人應用。過程中,應提供充足練習機會,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至關重要的是及時提供具體且建設性的筆記和寫作評語反饋。教師應強調「消化」資訊,不鼓勵原文抄錄,而鼓勵壓縮、歸納和轉述。同時,教師鼓勵學生發展個人風格,接受多樣性,最終目標是將筆記方法融入日常學習,應用於其他學科。

筆記方法多樣,旨在高效組織資訊,現稍作介紹。在版面規劃上,有:

一、分區筆記法:改良康奈爾筆記,垂直分兩欄(主筆記區、關鍵字/問題區),底部設總結區;
二、主題式跨頁筆記法:把相鄰頁面視為整體,劃分不同主題記錄區域。

在核心整合上,有:

一、「中心句+細節」模式:記錄段落核心觀點及其支持細節;
二、「問題導向」模式:針對寫作任務,先列出方案「特色」或「要求」的關鍵詞,再從資料中發散性尋找相關內容,組織答案要點;
三、「要素對應」模式:把資料歸類至題目要求的特定要素(如發信人、收信人、標題、背景、身份、目的、條件、方案、好處、意義等)。

而在運用視覺化輔助上,有:

一、符號系統:使用星號、問號、箭頭等標示重要性、疑問、因果關係;
二、顏色編碼:用不同顏色區分資訊類別(如題目要求、資料數據、個人觀點)。
  
至於重點間連結與拓展,也有:

一、交叉引用:註明資料來源或筆記本頁碼,建立資訊連結;
二、邊緣思考:利用頁面空白處記錄額外思考、聯想或潛在佳句。

整個實用文寫作流程分為清晰的三個階段,確保學生從資料閱讀到最終寫作的完整學習體驗。課堂前,學生會自主預習題目和相關資料,並初步標註出關鍵詞。進入課堂中,教師將引導學生規劃筆記版面,運用「中心句+支撐細節」或「要素對應」等方法,高效提取資料核心訊息。學生還會針對寫作任務,將資料整理為「待解決問題」的答案要點,並在筆記總結區建立內容關聯,進行深層次的價值拓展思考。課堂後,學生僅憑筆記撰寫實用文,實踐「脫離資料」的獨立寫作能力。

初期,學生須同時繳交筆記和文章,以便師生共同評估筆記質量以及對寫作的助益。最後,學生不斷反思筆記方法的有效性,終能持續尋求改進,從而不斷提升實用文寫作水平。

 

撰文︰吳曆恒
中文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