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相似教育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孔子「萬世師表」,一生堅持人本主義精神「仁德」。在他眼中,最傷害「仁德」的,絕不是「反仁德」——違背正道,大家一眼可以看出,自然不會長久——反而是某種「似是而非」事相,眩人耳目、迷人心智,存在最久。

教育界外,時有人問:「現在的學生難教嗎?」如果教育者真的在教育學生,學生並不難教;只是在教育現場,確實存在許多「似教非教」,披着教育外衣,卻蠶食着教育本質,如同「紫之亂朱」,混淆視聽,危害深遠:

數據可以客觀描述教育效能,但教師不能只用標準化數據「分解」人的成長。如果教師是「分數會計師」,一個個活潑學生將變成「KPI關鍵績效指標」中一個個數字。何況,教師付出又如何計算?「數字化管理」清楚易明,恰是忽略了愛因斯坦所說「凡重要者,非皆能衡量;凡能衡量者,非皆重要」。孔子慨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要看清一個人,看他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做,以及什麼讓他覺得安心,自然就知道他是怎樣的人了),今日擲地有聲。

若教師把考試綱要、歷屆試題、參考答案視為「聖經」,把解題當修行,學生終被訓練成「答題條件反射器」,卻喪失學習中最重要的本能——提問。即使有幸吸收知識,然因未經提問或實踐來辨證、解惑,到了現實就很易成了王陽明所言「記誦之廣,適以長其傲;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

互動白板播放絢麗動畫,終遮蔽黑板粉筆勾勒的思考痕跡。再真實的虛擬實驗也不會產生燒杯中的真實驚訝。「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當教育工具愈來愈「華麗」,師生相處如儀,恐怕更愈來愈「空洞化」、「程式化」。

偏偏會有「教育家」把「熱鬧」當「門道」,用「參與人次」當是「參與度」,甚至混淆「學習深度」,讓學生穿梭於各種「教育劇場」,逢場觀看或參與一場又一場大戲,卻不曾有一個角落可以靜下來沉思。孟子說「學問之道」「求其放心」(追回放逸之心),而不是「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指人茫然無知,感情用事,隨事流轉,不明道理)。

用「快樂教育」糖衣包裹「思考」這味苦藥,久而久之,人習慣吃糖,就不會介意失了藥效。「尊重人權」、「尊重個性」……為了和學生「維持良好關係」,就扭曲為放任自流。這種鄉愿作風,正是「德之賊」——孔子最痛恨的「似是而非」。

上述種種,都製造了某類教育「擬像」——就像柏拉圖洞穴之影,使人誤以為看到教育真形,實則遠離光源。真正的教育應該如朱熹所說「喚醒」人心,而不是用精緻的流程生產標準化的「產品」。

當上述種種愈大行其道時,真正的教育愈被視為緩慢、低效、落伍。教育者,除了有「辨紫」的慧眼,還有「守朱」的勇氣嗎?

 

撰文︰吳曆恒
中文科教師

編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