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香文化:中華千年的嗅覺記憶

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中國古代文化巡禮#

「人鼻無不樂香,故流黃、鬱金、芝蘭⋯⋯價同瓊瑤。」(晉葛洪《抱朴子內篇》)
「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所以達蠲潔。」(北宋丁謂《天香傳》)
「靜室焚香,閒中雅趣。」(清沈復《浮生六記》)

 

「香」的使用歷史非常悠久,穿越時空長河。從供奉神明到除臭潔淨,從王公貴族到尋常百姓,用香文化逐漸普及,並拓展至醫療、禮儀、飲食、貿易等領域。這深邃的品香之道,形成了中華文明中恒久的嗅覺記憶與文化底蘊。

一、用香文化的歷史脈絡

1. 起源:先秦三代

中國用香文化起源於遠古,古人發現草木燃燒時散發的氣味,能淨化空氣、帶來愉悅。考古發掘證實,新石器時代已有專門薰香器具。殷商甲骨文中也有相關記載,描述先民手持點燃的木頭,進行燒柴祭天的宗教儀式。

春秋戰國時期,用香融入日常生活,用於驅邪、避諱、除蟲及醫療。《詩經.王風.采葛》中對帶有香氣的「采蕭」的記載,屈原《離騷》中提到「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等,都反映了時人對香草的珍視和使用。

2. 拓展:漢魏六朝

秦漢統一後,隨着絲綢之路開通和張騫西域之行,異域香料湧入中土,用香文化進入首個繁盛期。香具製作日趨精細,「博山爐」等薰香精品應運而生。據《全後漢文》載,尚書郎奏事時須「含雞舌香,伏其下奏事」,以示恭敬。

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開放與科技進步交織,加之貴族競逐珍香,道教興盛和佛教東傳,共促焚香風氣普及。品香之道成為士族子弟風雅象徵,南朝范曄《和香方》等香學典籍問世,為後世香道研究奠定基礎。

3. 普及:隋唐至明清

隋唐盛世,國富民強,香料使用量激增,應用範圍擴展至個人佩戴(香囊)、口含、熏燒,甚至用於裝飾建築。此時,品香文化逐漸由皇家貴族滲透至民間。用香方法更多樣化,如薰香、烤香、焚香,或把香料製成線香、印篆香、和香(合香)等。

宋代堪稱中華品香文化的黃金期。海上貿易繁榮,朝廷設市舶司管理香料貿易,香料進出口位居對外貿易首位。文人雅士熱中香事,如宋真宗近臣丁謂著有《天香傳》,蘇東坡親調「印香」,黃庭堅自稱「香癖」,其外甥洪芻編撰《香譜》等。

宋元時期,用香風尚平民化加速,印香、香墨、香茶普及至市井,就如同宋人吳自牧《夢粱錄》中所稱,舉辦香席已與點茶、插花、鑑古,成為休閒生活之必備。明清時期,頤養性情的品香文化,更為文人墨客推崇備至,成為時尚與品味。

二、用香文化的生活實踐

1. 祭祀崇拜

《說文解字》中說:「香,氣芬芳也。」從黍從甘,指穀物的香味。《大雅.生民》記周人祭祀始祖「后稷」:「取蕭祭脂,取羝以軷……其香始升。」描述燃燒艾蒿混合牛脂、烤熟祭品後,香氣四溢,以供神明享用。

《禮記.郊特牲》載「至敬不饗味,而貴氣嗅也。諸侯為賓,灌用鬱鬯。」在祭祀儀式中,諸侯作為賓客,所用「鬱鬯」香酒以其香氣表達敬意,而非味道。可見最高敬意不在於品嘗食物之味,而在於重視祭祀之香。

今時今日,用香已成宗教民間信仰必需品,佛道二教尤重線香、盤香、塔香等。善男信女認為「香」能溝通神靈、輔助修行。「香火」成為信仰核心象徵,農曆新年搶「頭香」習俗深入人心,被視為祈福的重要方式。

2. 禮儀習俗

中華禮儀中,「沐浴更衣」與「焚香淨手」為基本禮節。《禮記.內則》載:「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衣紳。」描述侍奉父母前先潔身。朝見天子的禮儀更嚴格,《禮記.王制》提到:「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周代設「湯浴邑」供諸侯面聖前沐浴。古人沐浴常添香料,從「香湯」到「熏香」,體現用香與潔淨的聯繫。

用香文化也滲透民間生活各方面。傳統節日中:端午懸艾葉菖蒲,佩香囊;中秋則製桂花食,品美酒。這些香物蘊含辟邪祈福象徵,香囊更是傳遞思念的重要信物,寄託特殊情感價值。

從古至今,用香之道雖不斷創新,卻始終根植於傳統,體現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古人把香事與禮樂相聯,今人通過燃香、香,傳承文化基因,使千年香史在現代煥發新意。

 

撰文︰
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

#梁慧敏# #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