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年,人工智能(AI)技術的快速發展,已滲透到各行各業,電影產業也不例外。從劇本創作、角色設計到動畫製作,AI的應用愈來愈廣泛。這引起了筆者的一個疑惑:如果電影完全由AI創作,是否可以獲得成功?
AI能否創作優秀的劇本?
AI在劇本創作方面已有顯著進展,例如可根據提示生成連貫的故事,甚至模仿特定作家的風格。然而,現時AI生成的劇本仍缺乏深層次的情感邏輯。人類編劇能夠基於個人經歷、社會觀察及情感共鳴來塑造角色,而AI則依賴數據訓練,難以真正理解人性的複雜性。因此,現階段AI更適合用於輔助創作,例如提供靈感、優化對白或生成故事大綱,而非取代人類編劇。
演員會否失去演出機會?
隨着AI生成角色的技術進步,真人演員的生存空間可能受到挑戰。許多遊戲例如《電馭叛客2077》、《最後生還者2》已採用高精度動態捕捉技術,使虛擬角色栩栩如生。現時,AI甚至可生成完全虛擬的「演員」,毋須真人演出。
香港電影公司「天下一」日前發布了一段影片,以自行研發的影像生成系統配合Google AI技術,把古天樂和劉青雲兩名香港人熟悉的演員以AI生成並用於電影片段,效果幾可亂真(註1)。
AI歌手的悄悄出現亦不容忽視,日本創作的AI偶像Yuri憑歌曲MV SURREAL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得了國際大品牌的廣告合約(註2)。
縱然AI的演出水準不斷上升,但表演藝術的核心始終在於情感表達,AI目前仍難以完全模擬人類細膩的表情變化與即興發揮。此外,觀眾對真人演員的情感連結更強,例如《奧本海默》中Cillian Murphy的表演,AI無疑難以複製其深度。因此,短期內AI更可能用於特效或虛擬角色,而非完全取代演員。
AI動畫會否淘汰手繪動畫?
在動畫領域,AI的影響更為直接。2023年,吉卜力風格的AI生成器在網絡爆紅,用戶只須輸入文字,就能生成類似宮崎駿動畫的圖像甚至短片。這對傳統手繪動畫師構成極大威脅,令大眾產生「我也可以是宮崎駿」的錯覺。不過,AI生成的動畫往往缺乏原創性,僅能模仿既有風格,難以創造如《千與千尋》、《風起了》般作品的藝術深度。
AI能否製作出吸引人的故事?
AI在故事創作上的表現令人驚艷。例如Netflix曾利用AI分析觀眾偏好,優化劇本結構;ChatGPT也能生成完整的小說或劇本。不過,AI的故事始終仍局限於套路,缺乏獨特的世界觀或深刻的主題。
相比之下,人類創作者能從個人經歷、社會議題中汲取靈感,創造出如《上流寄生族》、《天能》等充滿隱喻的作品。AI目前仍無法真正「理解」故事背後的深層意義,因此更適合用於輔助撰寫,而非完全主導創作。
AI作品是否缺乏感情?
這是AI創作最大的爭議點,AI可以模仿人類的語言風格,甚至生成看似感人的對白,但它無法真正「感受」情感。例如,AI可以寫出「他悲傷地哭泣」,但它無法理解「悲傷」的深層含義。
電影的靈魂在於情感共鳴,例如《鐵達尼號》的愛情、《小丑》的人性掙扎,這些都需要人類的直覺與同理心。AI或許能模仿形式,但難以觸動人心。
如果電影完全由AI創作……
全AI創作的電影或許在技術上可行,但缺乏情感與原創性,難以獲得真正成功。AI的價值在於輔助,而非取代。未來的電影產業應擁抱AI技術,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的創作理念,才能產出既創新又動人的作品。正如導演Christopher Edward Nolan所說:「技術是工具,故事才是核心。」AI可以提升效率,但電影的藝術性與情感仍需人類主導。
註1:當天下一集團自家研發的「視格恆定影像生成系統」遇上 Google AI Veo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0FioXhiIeg
註2:YURI - SURREAL Completely AI-Generated Music Video | AI.TAL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HSr80Rnm9k
撰文︰黎金志老師
熱中發掘生活上各種可能性
相信教育 陪伴學生尋找自己的路
激活潛能 結伴同行
「師前影後」專欄文章由人前是教師,人後是流行文化影視作品的老饕輪流執筆,希望分享觀影心得,融入教育生涯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