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赦之罪》——在十字架陰影下的教育意義

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師前影後#

「寬恕」二字看似容易,但現實中是否人人能做到「明白放過你是放過自己,這個道理」?《不赦之罪》把觀眾帶入一場關於信仰、罪惡與寬恕的靈魂拷問。電影透過梁牧師(黄秋生演)與強暴女兒的少年犯——阿樂(歐鎮灝演)之間的對峙,不僅挑戰了宗教教義中關於寬恕的絕對性,更揭示了人性在面對創傷時的複雜面貌。

當梁牧師面對「愛你的仇敵」這一教義時,信仰的崇高理想與血肉之軀的情感反應產生了劇烈衝突,是否能原諒敵人「七十個七次」。當你的家人遭受不可挽回的傷害時,那些在講台上宣講的寬恕之道,是否還能在個人痛苦面前保持其絕對性?神性的完美要求與人性的限制該如何平衡。影片中反覆出現的十字架意象,既是救贖的象徵,也成為罪與罰的具象化載體,暗示救贖之路必然伴隨痛苦的承擔。

電影的故事呈現了一個充滿道德模糊性的世界,當我們將目光從銀幕轉向教室,不難發現這齣電影所探討的寬恕、罪責與救贖等命題,對現今青少年道德教育亦具有深刻的意義。

道德教育的去絕對化

傳統道德教育往往建立在明確的善惡區分之上,而《不赦之罪》卻展示了梁牧師女兒晴晴(陳書昕演)既是受害者,也可能是校園霸凌的參與者;阿樂是性犯罪者,卻也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這種矛盾的身份提示着我們——道德教育不應止步於簡單的對錯判斷,而需要培養學生理解行為背後的複雜成因。當教育能夠呈現道德抉擇的灰階而非黑白,學生才可能發展出更成熟的道德判斷力。目前校園中頻繁的欺凌事件,可能正是因為缺乏對這種複雜性的認知,使學生容易把衝突中的他者簡單妖魔化。

寬恕教育的智慧與實踐

面對犯下無可挽回之罪和深深傷害過自己的人,是否可輕易就憑一句「原諒你」就可以既往不咎?身為教師,面對衝突往往簡單化地倡導「原諒別人」,卻忽略了寬恕必須建立在真誠面對傷害的基礎上這一前提。社會對「寬恕美德」的推崇,或許無形中對受害者構成了二次傷害。梁牧師強迫自己按教義寬恕阿樂卻最終崩潰的情節,生動展示了未經真實情感處理的表面寬恕可能造成的危害。有效的寬恕教育應允許學生承認憤怒與痛苦的正當性,把寬恕理解為一種需要時間與條件的複雜過程,而非即時的道德義務,以免因壓抑真實情緒而導致的心理問題。

創傷教育的必要性

電影中,無論是晴晴因被禁止墮胎而自殺,還是父母無法處理喪女之痛,都令我反思一個問題:我們的教育系統是否教會了學生如何面對生命中的重大創傷?在強調學業成就的香港教育環境中,情感教育與死亡教育往往被邊緣化。《不赦之罪》中角色的崩潰表明,當個體未能及時處理心理創傷時,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這提示我們需要在教育過程中須創造適當的空間,讓學生學習如何面對失去、不公與痛苦,而非假裝這些人類共同經驗不存在。

《不赦之罪》展示了道德兩難的複雜性,電影沒有提供廉價的解決方案,而是提醒我們——真正的寬恕不應是教條式的屈服,而必須經過懷疑、憤怒、掙扎的淬煉;信仰的價值不在於消除困惑,而在於在困惑中保持誠實面對自我的勇氣。或許,承認人性的限制與矛盾,才是我們面對罪惡與創傷時最誠實的起點。

 

撰文︰郭昭銘老師
中國語文、中國歷史科教師

 

「師前影後」專欄文章由人前是教師,人後是流行文化影視作品的老饕輪流執筆,希望分享觀影心得,融入教育生涯之中。

#郭昭銘# #電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