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看中國文化:助人為快樂之本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藏了不少先賢達人的睿智。西方的心理學以科學化的方式分析人的行為和心智活動。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仔細一看,實為相輔相成。我們嘗試以西方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以現代心理學學說、研究等,分析一下中國文化的精髓。今次我們先由「助人為快樂之本」開始。

「助人為快樂之本」意即幫助別人是獲取快樂的本源。在正向心理學的文獻中,「快樂」(Happiness)、「幸福感」(Well-being)、「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等概念經常被提及。相對起「快樂」,「幸福感」一詞所涵蓋的概念更為廣泛。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於2011年提出建構幸福感的五大元素,英文簡稱PERMA,當中包括:「P」代表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E」代表全情投入(Engagement),「R」代表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M」代表意義(Meaning),以及「A」代表成就感(Accomplishment)。「快樂」則為正面情緒中重要一環,與希望、感恩等正面情緒相輔相成。

接下來,我們看看社會心理學是如何分析助人行為與幸福感的關係。於2020年,許沛鴻教授及團隊發表了一份關於利社會主義(Prosociality)和幸福感的綜合分析研究。此研究綜合了126篇文獻,並指出利社會主義和幸福感是存在細小而有效的相互關係。相對於參與正式且有計劃的助人活動,自發性於日常生活中展現助人行為,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更為強烈。

所以,短短一句「助人為快樂之本」,反映中國傳統智慧和西方的心理學實有不少相會之處。兩者不但能應用於我們日常生活,而且能帶來令人期待的思潮碰撞。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心理學)李芷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