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可持續發展之路上的教育挑戰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香港這座國際都市,近年雖然仍努力展現其創新與活力,但發展方面卻仍是困局難解——經濟上,傳統產業有轉型壓力,增長乏力;民生上,生活成本仍高,社會分化未解,矛盾日益突出;教育上,儘管滙聚全球多所頂尖學府,但課程設計與未來產業需求未接軌問題也逐漸浮現。種種挑戰面前,如何為香港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道,而教育又將起什麼作用,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薩克斯教授的解決之道與香港的契機

近期,著名經濟學家、聯合國祕書長特別顧問、可持續發展權威傑弗里.薩克斯教授(Professor Jeffrey Sachs)來港演講,為香港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深刻洞見。他強調,全球正經歷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傳統「市場萬能」的想法已無法解決當前複雜挑戰,未來的發展需要政府、市場、企業與公民社會的緊密合作與互補;中國將在全球轉型中扮演獨特的領導角色,因為它在綠色技術生產、政府規劃和新興市場合作方面的優勢顯而易見;而對香港,薩克斯教授提出香港應以「一國兩制」特殊地位扮演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樑,積極與大灣區城市無縫連接,利用本地在融資方面的配套和潛力與大灣區的規模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一個世界級的綜合性生產、教育和金融中心,特別是服務新興市場的可持續發展融資與綠色金融中心,為全球新興市場提供獨特價值。

在薩克斯教授多個解決方案中,以長遠和基礎而言,能源轉型無疑是最關鍵的一環。雖然綠色金融和人民幣離岸中心對於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同樣重要,但它們仍要是服務於新能源和其他綠色產業發展的金融工具和基礎設施。相反,沒有高效、清潔、可持續的能源供給,綠色製造、智慧城市,乃至整個綠色經濟轉型都將是空中樓閣。甚至是現時紅火的人工智能,跟能源比較也可見能源的基礎地位——人工智能發展需要電力支撐運算,若電力來自傳統化石燃料,將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清潔能源的突破,會是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甚至支撐未來人工智能一類高耗能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

香港氫能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香港近年來已經意識到發展新能源的重要性。其中,氫能是既清潔又高效的二次能源,正受全球廣泛關注,香港也開始研究其發展潛力。未來即使有了核聚變技術為人類提供近乎無限的清潔能源,氫能與其衍生物如氨仍將具有不可替代優勢。因為氫能和液氨可以是高能量密度的載體,有效解決核電以大規模、長距離、高效儲存和運輸的問題,有助與鄰近地區實現跨季節、跨地域的能源調配。

氫燃料電池落實到社會日常使用時,在重型運輸,如貨車、船舶、飛機等遠距離交通方面,其具有獨特優勢,續航里程長、加注時間短,是純電動的有效補充;這樣,它作為可靠的備用電源,或可以分布式發電,提升香港和鄰近城市的基礎建設的韌性;特別是鄰近地區仍有工業,重工業如鋼鐵、水泥、化工的生產過程或需高溫,氫能可以作為清潔燃料或綠色原料,實現產業脫碳。

現時,香港在發展氫能方面已邁出重要步伐。政府本年已向立法會提交《氣體安全條例》修訂,使氫能的生產、儲存、運送、供應及使用等,在2027年或之前對接國際的氫能標準認證模式。加上,氫能巴士、公眾加氫站、氫燃料電池洗街車,以及港鐵的氫能源輕軌電動列車等一一進入試驗階段,也有助社會評估氫能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為未來的推廣奠定基礎。然而,香港在全面推進氫能發展方面仍滯後,現行法例對氫氣的儲存、運輸和使用限制不少,反而像固態氫這種更安全、更高效的技術,卻仍未在法案中得到充分處理,阻礙了技術的應用。此外,氫氣的綠色生產成本、加氫站的建設密度、安全意識普及等方面也都有待提升。

教育滯後使科普更有其迫切

薩克斯教授在演講中強調教育要轉向新興市場和可持續發展,但審視香港的教育現狀,會發現明顯的滯後。在新發展中,香港的大、中、小學教育普遍過度側重人工智能。無可否認,它是未來趨勢,但其他同樣重要甚至更為基礎的領域不容忽略:對於可再生能源、儲能、智能電網等基礎知識,普及遠遠不足;學界對綠色債券、企業社會責任投資等概念了解甚少,缺乏相關的專業課程和實踐機會;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性及香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學校也甚少系統性地介紹和培訓學生。即使機電工程署已與教育局於本年3月舉辦首屆「氫能車競賽大挑戰」,透過STEAM工作坊推廣氫能應用,在讓參加者學習氫氣生產及氫能轉化為動能的原理有了積極嘗試,還是難改今日較單一化的教育取向,學生對未來的多維度挑戰仍欠缺全面認知。

人工智能發展對能源轉型需求甚殷,加上綠色經濟發展和全球金融變革,香港科普教育勢在必行。教育界需要讓學生從小了解能源的重要性,認識綠色轉型的巨大機遇,並為香港在這些領域的未來貢獻做好準備。

能源應是人工智能後香港的下一個重點項目

能源,尤其是清潔能源的發展,理應成為人工智能之後,香港要重點處理的下一個重大項目,原因在於:

一、清潔能源是所有綠色經濟發展的基石,包括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清潔電力。掌握能源自主權和清潔能源技術,對香港的長遠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都具有深重的戰略意義;

二、正如薩克斯教授所言,香港可以成為新興市場綠色能源專案的融資中心。要實現這一目標,香港自身必須對技術和市場有深刻理解,並有能力評估和支持相關專案;

三、發展新能源產業鏈,如氫能的生產、儲存、運輸和應用,從而服務附近地區,乃至為國際提供產品,可以為香港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多元化,減少對傳統金融和服務業的過度依賴;

四、能源轉型需要大量跨學科的複合型人才,所以推動能源發展將直接引導教育界調整教育方向,培養符合未來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五、香港是國際城市,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也有國際責任,發展清潔能源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舉措,也可以為國家在國際爭取話語權。

總之,香港要從當前困局中突圍,實現薩克斯教授所描述的「繁榮、社會正義、環境可持續性和全球合作」,就必須在人工智能的基礎上,把能源轉型,特別是發展氫能提升到城市發展的戰略高度。這不僅是技術和經濟問題,更是對法律法規、基礎設施和人才培養的全面考驗。

 

撰文︰吳曆恒
中文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