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笈海外素來是香港學生其中一條重要升學途徑。在外地念書能讓學子學習獨立及豐富人生經驗;於英語國家生活,更能精進英文能力。然而,越洋求學是大事,須好好計劃部署。
盈德教育由兩位擁有超過10年教學與輔導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創立,分別是陳倩瑩(Jen)與能說一點普通話的英國人Alexander Dutton,他們為學生提供海外升學諮詢、學術輔導等;而黃梓熊創辦的社企SocioBridge,向有需要學生及家庭提供貸款,3位都是負笈海外超前部署的好幫手。
陳倩瑩擁有英國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的一級榮譽學士與碩士學位,並取得英國劍橋大學Judge商學院的研究生學位,是盈德教育語文與人文學科負責人。她覺得香港學生如欲到外地升學,須先深入了解他們的情況,才可幫助他們順利在全新環境求學。
「我們首先看學生的性格、興趣、學業水平,再跟他們討論志願是什麼。可能有些學生沒有概念,我們便提供不同課程,或者跟他們做一些projects,例如去art gallery看看藝術怎樣應用英國文學中一些詩歌的ideas;如同學很愛打機,可鼓勵他們多看科幻之類的故事,協助他們從不同方向、較有創意的方法接觸學科,啟發對某些科目的興趣。」Jen說。
面試成功靠自信
明瞭學生的狀況後,會幫助他們向目標邁進,像做好準備應付公開考試;又如學子矢志入讀外國某些寄宿學校或大學,Jen將協助他們加強面試訓練,「面試練習並非純粹背好問題的答案」。
除了答題內容,她表示還有更重要的元素,「英美等外國學校,面試要表現得好,關鍵是自信,令對方覺得這人很charm、很confident。就算說話內容未必十分make sense,但他們覺得『你charm到我』,這樣可能已令他們想收這位學生。外國文化比較注重personal branding,即懂得sell自己。亞洲人較內斂,或許認為『我沒有東西可sell,自己不是那麼厲害』,即使事實上他真的厲害,反而貶低自己、自信不夠,那怎能表現到自己呢?人家都不知道你的好,對嗎?你不展示出來,便失去這個機會。」
因此,Jen強調訓練學生的自信心,令他們在面試中好好展現長處,「讓人覺得你是獨特的,不是去跟旁邊那一位比較,你雖然已經第三名,但他卻是第一名,並非這回事;你有自己的風格、想法,那已經非常好了,之後要懂得去跟對方溝通,為何你那麼特別。」
以Jen所知,香港學生最大的海外升學需求是大學,而寄宿學校亦有不少人問津。那麼哪些國家最受本地家長和學生歡迎?
「我們留意到一直以來最熱門都是英美,但數年前推出BNO簽證移民之後,英國就更熱門了。至於美國,首先那邊貴很多,另外,美國局勢有點令人擔憂。有些家長覺得美國近年的政治形勢,令他們不太想送小孩到那邊……可能認為特朗普太難捉摸,不知道他明天會搞什麼。」
Jen再指出,家長有時看到美國新聞會嚇怕,例如校園槍擊案,所以想去英國的較多。
除了最熱門的英美,澳加等地都有人選擇,「然而我們注意到,如果想升讀加拿大的大學,通常家庭本身已經有加拿大國籍了。至於澳洲,許多時候屬於次選。」
為什麼屬次選?
她認為這樣說不算太公平,因為如學生想念一些較特別的專業學科,像言語治療,不少人會去澳洲。次選之說只因大家都愛看排名。澳洲擁有排名高的大學,但普遍來說不多。大眾的概念始終是英美大學較出名,反正都送子女去海外讀書,通常選擇名氣大一點的學府。
「另一個有趣的趨勢是,香港學生對內地大學亦感興趣。我們曾經幫助一名本地學生成功進入清華大學。」
藉AI跟世界接軌
現在是AI時代,Jen說他們亦相當重視AI,認為下一代需要掌握AI知識,並學會如何以正當、有道德的方式使用它,以節省時間、高效地學習。AI是全世界趨勢,本港學生裝備好相關知識,他們未來如欲到外國念書,也有幫助。
「AI可幫你做許多事,同時讓不同領域的知識普及,或許以前我不懂Physics,現在問AI後,我Physics的知識能進步得好快。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義務讓學生明白:5年、10年後你出來社會工作,到時這世界可能已完全改變了。所以,如果不open-minded地學習一些新思維和模式,譬如學會運用AI,很快會被淘汰。」
Jen認為在這年代讀書,與10多年前差天共地,「不是說你背多少本書、成績有多好,你就會成功。我當學生時或者有呢支歌仔唱,現在真的不是如此。所以我們成立盈德教育,希望培育學生具好奇心和批判思維,能靈活變通和願意接觸、學習新事物。」
縱然重視研究AI,Jen覺得學生親身去體驗這世界非常重要,因此他們有「教育旅行」活動,一共兩種。一種是讓學生去考察一些國內外學府,例如劍橋、牛津等外國大學,以及清華、北大等內地學府;另外一種是純粹文化探索的旅行,好像帶學生去中亞國家和埃及等較少人去的地方遊歷,開拓眼界,令其視野變得更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