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唔係「老餅嘢」——在校推廣粵劇經驗側寫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去年大約5月,在《明報》寫過一篇〈粵藝小豆苗〉敍述當年首次見證校內學生粵劇團——「粵藝小豆苗」演出的《鷸蚌相爭》,仍念念不忘漁夫和鷸入型入格的表演,功架十足!如今,漁夫經已畢業不再留於劇團,連帶幾位資深學生演員退團,只有鷸仍在台上孤絕地飛舞。

每年,校內的學生粵劇團都會在外間粵劇團的指導下排演至少一齣粵劇,最近排演的是《梁紅玉擊鼓退金兵》。正值新招不少新血(近半還是中一新生),成為名副其實的「小豆苗」。行政編排上,他們只有約三個月排練,雖然導師陣容相當鼎盛(由三位導師輪流執教),但時間聽來也有些緊迫。況且,這齣劇頗多刀槍「打戲」,在我看來,頗有觀賞性,但對學生頗具挑戰。可是,在旁觀他們的排練過程,導師的專業、用心,以及聽見「師兄」對新人的讚賞後,我也略為放下心頭大石。

隨着正式「登台」的日子趨近,加上演出前的訓練與「響排」排山倒海地湧來,學生演員相繼因各自活動留有傷患,有的因踢波扭傷足部、有的手部意外受傷、有的眼睛無名腫痛,甚至女主角喉嚨痛至幾近失聲。此時,我不禁為他們焦慮起來,為他們的痛楚而憂痛。可幸,演出當日學生們神奇地痊癒,而且同心協力抵住緊張感,順利完成演出。演出後,學生們仍沉醉於演出的興奮之中,甚至要求另覓場所重演此劇,主動爭取更多演出的機會,令協力的同工們十分欣慰。

為了讓學生增加對粵劇的認識,感受粵劇文化的魅力,學校每年皆會安排學生到劇場欣賞粵劇。例如去年,我在新光解鎖了人生第一場看的粵劇——李居明的《小平你好》。剛過去的7月,我則和學校文化發展組的同工帶領學生到沙田大會堂欣賞中華文化節首晚的演出——《三氣周瑜》。隨着粵劇大老倌阮兆輝飾演的周瑜亮相,全場觀眾掌聲雷動,身旁的學生也跟着鼓掌。

粵劇一般被認為是「老餅嘢」,年輕人在粵劇場內,尤其受觀眾歡迎。果然,在中場休息期間,前後的觀眾紛紛前來攀談。「欸,剛剛的唱白,你們聽懂了多少?」「你們的語文應該很好吧?」「細佬,你今年幾歲?」只怪我的童顏,再一次被誤認為中學生。

當他們發現我是教師時,前座穿着恤衫西褲的叔叔盛意拳拳地跟我分享觀劇的心得,稱許我們「有心」,願意帶學生進場賞劇。的確,如今的學生或許只懂《三國殺》而未知《三國演義》,不曉五虎將。談笑之間,才知道「叔叔」的姐姐竟是唐滌生的親戚,難怪他如此沉醉於粵劇的樂韻之中。此時,後排的婆婆捎來一把糖果。「請細佬哥食!」這種人際之間的善意,在粵劇場中滙成一道暖流。

木魚聲輕敲,燈光漸暗,帷幕再次開啟。

 

撰文︰施勁超
九十後中學教師,香港詩人,近年有意結合課程,在校園致力推廣閱讀與創作。曾獲青年文學獎等新詩組獎項,著有詩集《行走的姿態》(石磬文化,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