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閱讀了嗎?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等着自己的是家務、MeTime,抑或孩子期待已久的親子時間?養兒育女的喜悅滿足,在小朋友熱烈迎接歸家的當下尤其強烈,但當他們纏着要你再念一遍,那本熟悉到能背出來的《粉紅豬做消防員》或《可可瓜瓜上學去》,再想到有待處理的工作、未執拾的客廳,親子伴讀(Paired Reading)的所有好處,可能一瞬間消失無蹤。
伴讀?不伴讀?對當今雙職父母而言,有如每天上演的兩難抉擇。聽聽以下幼稚園校長及雙職家長的經驗與心得,便不會再為伴不伴讀而煩惱。
當家長視親子閱讀為一項任務時,以父母為學習榜樣的孩子如何能夠從看書獲得愉悅,繼而愛上閱讀?當「電子奶嘴」已成眾所周知弊多於利卻又無可避免的次選,實體書本的閱讀更應受到重視,尤其對於育兒更有要求的新生代家長,然而事實卻非如此。無論走在街上或乘搭交通時,手執電子產品的幼童總比看實體書的多,然而角度轉換,成人世界亦然。
當教育工作者念茲在茲閱讀對成長的重要、親子伴讀對孩子以至家庭的好處,在忙碌的日程中,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很多時是待辦清單中最難實現的一項。
「太無聊了,每次都念同一本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新手父親說到伴讀問題時坦誠指出,「其實念一本書的確不算難,但很多時重複看同一本,或者小朋友根本沒等我讀完就趕着翻頁,完全不是我想像中溫馨的閱讀時光,所以慢慢地意欲減低,反而一起看一條英語卡通片更愉快,而且一樣能學到詞彙,不是更好嗎?只要確保不看太長時間、保持觀看距離,我想不至於對健康或眼睛太大影響。」
以上想法或許在不少人眼中等同失職,卻也道出香港家長的育兒困境:下班後拖着疲憊的身心,回家時如何打起精神,保持耐性與孩子共讀故事?
學校補位支援
禮賢會順天幼兒園李素貞校長是「雙職媽媽」,深明如今家長有多吃力,「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自然清楚閱讀對於孩子全面發展的各種好處和重要,而媽媽的身份也讓我體會家長的兩難,因此更積極安排閱讀相關活動,希望可緩減雙職家長的壓力,同時豐富小朋友的閱讀體驗。」
學校每星期派發一本圖書予每位學生,讓家長可在家伴讀,「派書一來方便家長不用額外花時間借書或買書,而且老師所揀選圖書會針對學生的程度。」
這種派書推動閱讀的做法,如今全港大部分幼稚園均有實行,有否成效視乎父母有沒有積極配合,學校難以督促,「當然,家長偶爾會反映抽不到時間看書,可能他們另有安排活動,也有時是工作太忙碌。」
李校長直言,校方與家長是教養孩子的共同持份者,當家長需要支援,學校便踏前一步補位,「我們讓學生在全班面前把故事讀一次,這種『表現』機會成為小朋友主動看書的動力;也邀請講故事導師到校,讓學生有不一樣的『看故事』體驗,同時指導家長伴讀技巧。」
不少年輕父母說起育兒困難時,均會提到:不懂得怎樣和孩子一起讀書。
對成長於資訊科技急速發展時代的九十後父母而言,互聯網早成為生活一部分,相較實體書本,他們對網絡乃至電子科技更熟悉,間接解釋了「電子奶嘴」普及的原因。有年輕家長明言:「我本身不太看書,只是為了孩子才陪他一起看。」教育常言「以身作則」,機不離手的父母固然比較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而父母視看書為「交差」的心態,說不定已把不好的訊息傳給小朋友。
李校長笑言:「的確不是人人都有閱讀習慣,但我更欣賞沒有閱讀習慣的父母,為了孩子而花時間一起翻開故事書,這種努力的態度,一樣會感染孩子。」
多逛逛圖書館
從孩子一方培養閱讀興趣,是李校長對於家長的最有力支援,「我們構思不同活動,最近一個相當有趣,小朋友的反應也很好,就是讓高班學生扮演老師,向低年級學生講故事,他們模仿老師的語氣、動作姿勢,似模似樣,低年級也聽得特別專注投入,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參觀圖書館是本地幼稚園的熱門校外活動,李校長笑言,家長平日多帶子女到住所附近的圖書館,其他地區如港島區的中央圖書館比較少踏足,「學校帶隊去參觀,可以為他們開闊眼界,原來圖書館也有像商場一樣很多層,這種有趣的體驗會使他們對閱讀增添一種憧憬,累積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