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內圍繞香港創新科技比賽的作假問題鬧得沸沸揚揚,公眾討論不止,媒體報道亦接踵而來。身為一名任教中學科學科目,並多年來帶學生參與各類創新比賽的教師,我感到十分憂慮,但同時認為這也是糾正香港創科比賽風氣的難得機會。
社會上有人把整個現象形容為「搭雞棚」,即透過布置表面工程來營造虛假的繁榮,這個詞語生動地暴露出一個深層問題:比賽本應是學習與探索的舞台,卻在大量資源與競爭壓力的驅動下,變成追逐獎項和名聲的機械化活動。本文不針對任何個別事件,而是嘗試從制度、學校實務、家庭期望與社會誘因等角度,反思整個創科比賽文化,並提出可行的改良建議,讓比賽回復其教育本質,成為學生真正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制度誘因與文化扭曲
要理解現狀,必須回溯近年香港在創科教育上的大幅投入與政策導向。政府為配合國家發展方向,投入大量資源,鼓勵企業與非牟利機構舉辦各式創科活動。這本是好事,但過度供給和缺乏監察亦帶來扭曲的誘因:一方面,公司和機構為了吸引資助,競相設立比賽和獎項;另一方面,學校、教師與家長看到獎項能帶來的校譽或升學資本,便將比賽視為必爭之事,進而產生「有獎必爭」的心態。
在這樣的生態下,比賽數量急增、頻率過高。本人每周都會收到許多創科比賽的邀請。教師和學生被迫在繁重的學業與行政工作之外拼湊時間參賽,導致淺嘗輒止的準備,求助外援、代做的情況漸趨普及。此外,學校視比賽為提升校譽的工具,大學則為了名聲而提拔「創科新星」,結果帶來負面效應:學生失去學習機會,僅剩表面形式。
代做與學習機會
創科比賽的核心目標原本是讓學生學會運用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知識,發展問題解決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可惜的是,當外在誘因主導時,學生往往失去主導權,變成比賽道具。家長與教師替學生分配資源、外判關鍵技術,甚至代為撰寫報告,結果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薄弱,既未能獲得應有的學術訓練,也失去了在試錯中成長的機會。更嚴重的是,當學生習慣依賴成人代勞時,他們會錯失建立獨立研究思維、學習如何處理實驗失敗或數據不一致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雖然痛苦,卻是科學素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由於創新並非短期能見效的事,過度追求短期獎勵會削弱長期學習動機。很多真正有潛力的想法需要反覆試驗、資料累積與沉澱,這些都需要時間與耐性。當學校把精力放在多個短期比賽的「包裝」上,學生便無法獲得穩定、連續的研究經歷。大學在選拔時若過分倚重比賽獎項,也可能錯誤地選上「會包裝」的人,而非真正具備研究潛能的人。長此以往,整體創新生態會被表面成績所主導,真正的創新文化反而被抑制。
制度與學校層面的具體建議
面對上述問題,我認為需要從多個層面同步改良,才能逐步重建健康的創科比賽文化。首先,政府與學校應理性規劃比賽資源,避免無序地增加比賽數量。比賽應延長報名與作品提交之間的時間,給學生足夠的研究周期(如一年),否則短期的準備只會促進膚淺工作或尋求外援。其次,應設立由政府主導、由教育界與學術界共同組成的創科比賽監督小組,負責審視比賽的評核標準與誠信機制。
中小學生的能力有限,這是社會必須面對的現實。由於年齡尚小,他們缺乏經驗,大多難以獨立進行有一定水平的發明或研究。一兩個「創科少年奇才」即便存在,並不能否定普遍上「年紀限制識見」的事實。因此,指導教師對計劃的參與是不可避免的,包括協助設立題目、引導思考和提供技術建議。然而,應嚴禁商業機構替學生完成主要作品,以免導致一些隊伍透過金錢獲得不當競爭優勢,進而影響比賽本身的意義。應限制他人參與的比例,以確保學生的付出佔大多數。
比賽單位可要求隊伍提交更具體的工作分配說明,例如以百分比形式報告學生、教師與外界參與者各自的投入時間與內容。在作品簡報或問答環節中,由學生親自回答細節性問題,以評估其對研究的掌握程度。雖然有人建議比賽單位要求參賽者提交工作日程作為證據,但由於一般中小學生和教師學業繁重,並沒有時間仔細記錄工作日程,因此口頭問答檢驗仍是較為可行的措施。
在人類歷史中,完全原創的發明極為罕見,大多數想法都是基於已有思想的演變。比賽應該強調應用和改進,而非僅僅追求創意。不少比賽過度強調「創意」的表述,導致概念華麗卻實質薄弱。因此,評分標準應該加強「實現度」的權重,涵蓋問題定義、技術路線與可行性、實作與驗證,以及影響力與可持續性。創意固然重要,但不應掩蓋「可行性」與「已驗證」的價值。這樣也可協助檢驗學生實際付出的努力。
評獎制度亦須改革。除設置少數大獎外,主辦單位應增設更多小獎項,以肯定不同層次的努力與學習過程,減少所有人朝向有限獎項的集中競爭。評審過程要透明,評分準則須公開。大專在招生時也應檢討對比賽獎項的權重,把學生的研究歷程及教師評語納入綜合考量,而非僅以得獎紀錄作為單一衡量標準。
在學校層面,學校管理層應避免強迫教師與學生參加過多比賽,尊重教師的專業判斷,根據學校的人力與學生的承擔能力有選擇地參與。對教師的培訓亦不可或缺:教育界應提供有關研究方法、數據收集與呈報倫理的專業訓練,使教師既能正確引導學生,又能在不越界代做的情況下有效支援學生。家長教育亦需要推動,幫助家庭建立對中小學生能力的合理預期,不再把比賽獎項視為唯一成功指標。
結語︰大器晚成
真正有價值的事物需要長時間培育,學生的成長與城市的創新生態皆是如此。若我們只看重短期成績,以獎項衡量一切,便容易走向形式化。身為一名從事教育多年的教師,我見過許多從參賽中獲益的學生,也見過因只看重成績而失去學習熱誠的個案。
要重建創科比賽的教育本質,需要政府、學校、家長與社會各界共同承擔責任:政府要理性投入並設立監督機制;學校要尊重教育節奏與教師專業;大學要在招生政策上減少對短期獎項的依賴;家長要給予孩子適當的空間與時間;業界要以真誠的合作方式支持教育,而非把孩子變成展示品。
最後,我希望社會能給學生更多時間成長,給創新空間更多呼吸的機會。讓比賽回歸教育本位,不僅是為了維護香港在國際上的誠信與形象,更是為了培養一代有能力、懂倫理、能夠持續學習與反思的創新人才。大器晚成,非一朝一夕;唯有耐心栽培,香港的創科文化才能真正繁榮,成為實質上而非表象上的光榮。
撰文︰黃偉傑
在香港中學任教16年的物理教師。自學電子和編程,旨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學生動手實驗,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相信透過互動與合作學習,學生能更深入理解科學。
編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