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食治》)
在中華文化中,佛、道兩教以其飲食觀詮釋了對生命的不同追求。佛教以齋戒素食為徑,旨在修心以證慈悲;道教則藉辟穀服食為途,重在煉形以求長生。兩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
一、佛教齋戒:以素食修心
1. 素食戒律:從「三淨肉」到「斷酒肉」的演進
東漢佛教初傳中國時並未強制茹素,僧人可食「三淨肉」,即不見、不聞、不為己殺的肉類。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隨着大乘佛教流行,《法苑珠林》等提出「肉是斷大慈之種」(吃肉是斷絕慈悲心之源)的教義,戒肉才逐漸成為規定。
南朝梁武帝以帝王之尊大力推動佛教,當時京城佛寺林立,僧尼眾多:「都下佛寺五百餘所……僧尼十餘萬」(《南史.循吏傳.郭祖深傳》)。南朝的寺院文化快速發展,寺院為接待香客而結合戒律發展出素食餐,開啟了佛教素食的正式發展。
到了唐代,受社會開放風氣影響,僧人戒律鬆弛,以致朝廷須頒布詔令來強制整頓:「邇聞道僧,不守戒律,或公訟私競,或飲酒食肉……宜令州縣官,嚴加捉搦禁止」(《全唐文.禁僧道不守戒律詔》)。自此,漢傳佛教僧人斷酒肉的戒律被嚴格確立下來。
2. 齋食文化:仿葷匠心與寺院儀軌
漢唐時期,佛寺的素食技藝已相當精進。據《梁書.賀琛傳》記載,當時的僧廚已對素食製作具備獨到想法,不但烹飪方式多樣、口味清淡,而且能做出形神兼備的「仿葷」菜餚(如現在的豆製品烤乳豬)。這套源自寺院的齋食文化後來普及至大眾,影響深遠。
其次是飲食儀軌,僧人有其自成一體的習慣,他們於齋堂集體用膳,飯前須供佛誦經,如《全唐文.卷五百十四》所描寫的「每至華鐘大鳴,旭日三舍,緇徒總集,就食於堂。莫不詠嘆表誠,肅容膜拜,先推尊像,次及有情」之景。在時間上,僧人亦嚴守「過午不食」的戒律,只在特殊情況下食用「藥食」補充體力。
二、道教服食:藉丹藥煉形
1. 吞丹服藥:追求長生的煉丹術
道教是形成於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的中國本土宗教,其歷史可追溯至戰國時期,以珍視生命、追求長生為核心。如《太平經》所載:「夫人者,乃天地之神統也。滅者,名為斷絕天地神統,有可傷敗於天地之體,其為害甚深」,生命一旦消失就不可再來,是對天地神統的傷害。基於此,道教衍生出兩大飲食主張:「服食」和「辟穀」。前者指服用草藥礦物;後者指禁食五穀雜糧。
更進一步,道教還獨創了服食「金丹」的煉丹術以求永生,葛洪的《抱朴子.金丹篇》便對此有所描述。此風氣在歷代諸多皇帝中十分盛行,最有名的要數明代的嘉靖皇帝,醉心苦煉不老神丹。然而,在當時有限的科學知識下,因丹藥毒性而致死者也有不少。
2. 辟穀修行:斷絕穀氣的淨身法
「辟穀」是道教一項代表性的飲食習俗,指斷絕五穀,但並非完全禁食,期間仍可飲水或服食藥物。此法歷史悠久,例如《史記.留侯世家》便記載漢初名臣張良曾為治病而學習辟穀,而《淮南子.人間訓》也描述了其永保青春的功效。
然而,辟穀會帶來副作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現存最早的辟穀專著《卻穀食氣》,便記載了「去穀者食石韋。首重、足輕、體軫,則呴炊之,視利止」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應對之法。
道教之所以推崇辟穀,與其「三尸」理論有關。道教認為人體內有上、中、下三尸蟲,依靠穀氣生存並危害人體,因此斷絕穀物能餓死三蟲,達到身心清淨。辟穀的方法多樣,具代表性的有食氣法、丹藥法、食蔬法等。不過,這種追求長生的修行方式,主要流行於上層統治者,對掙扎求存的平民百姓影響甚微。
綜觀佛、道兩教的飲食習俗,其本質是兩種生命哲學的體現。佛教透過齋戒內化慈悲,道教則藉由服食改造肉身。兩者都把飲食從口腹之慾,提升為一種修行的法門。
撰文︰
梁慧敏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語言科學及技術學系副教授。曾任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