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香港醫療系統的智能升級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智SmartCity#

香港醫療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居民平均壽命全球領先。隨着智慧城市發展,醫療系統正全面邁向智能化——從門診到住院,無數醫療數據正在被科技重新定義。

回想小時候看醫生,全靠口頭詢問病史,醫生手寫記錄。那些潦草難辨的字跡,連藥劑師也常感困惑。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醫管局推出電子病歷系統,病人所有門診、住院紀錄皆可數位化存取。這對長期病患者尤為重要,如需要追溯十幾廿年前的覆診和藥物紀錄時,系統可瞬間調取完整病史。以往紙本病歷常因字跡不清或保存不全引發醫療糾紛,如今電子紀錄成為醫患雙方的保障。儘管仍有部分診所沿用「手寫加鐵櫃存檔」模式,但電腦化浪潮正改變這一切。

回想實習醫生的時代,我見證過每天巡房時處理影像之痛:抱着沖好的X光膠片在病床邊穿梭,把一張張菲林掛上燈箱供上級醫生檢視。這不僅耗費人力,更可能因菲林混淆導致「左右顛倒」或「對錯病人」的失誤。電子化徹底顛覆流程: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影像直接上傳雲端,醫生可隨時比對腫瘤大小變化等。更關鍵的是政府大力推行的醫健通平台,實現了公私醫療體系互通——私家醫院的掃描結果,公立醫院即時可查,反之亦可,既減少重複檢查的等候時間,也減輕公營機構負荷。

血壓、心跳等維生指數監測,曾依賴護士手抄記錄。如今智能設備如電子血壓計直接連接雲端,數據實時同步至醫院臨床系統。這節省了護士謄寫時間,系統更自動生成趨勢圖表,讓醫生精準掌握病情變化。

當電子病歷、影像數據、生理指標滙聚成海量資料庫,人工智能便展現驚人價值。香港醫管局已部分採用人工智能(AI)分析腦部掃描及肺部X光片,大幅提升診斷速度與準確性,某程度上緩解了醫療人手短缺問題。不過,智慧醫療的真正核心始終是人,正如我在不同的國際和國內智慧醫療研討會都很喜歡用上這句結語:「人工智能未必能夠取代醫生,但不懂使用人工智能的醫生,很可能被擁抱科技的同行淘汰!」

今日讀醫科已非傳統聽診開藥這般簡單。了解科技如何提升醫療效率、優化病人體驗,將成為新一代醫護的必備技能。當你在醫院看見醫生滑動平板電腦調取數據,或與AI協同診斷時——那正是智慧醫療為生命守護帶來的新可能。

 

 
 
 

#麥凱鈞# #智慧城市聯盟# #智慧城市學院# #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