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即復原力:學生情緒問題的出路

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

 

在香港這座競爭激烈的城市裏,每天在校園中,功課多、測驗密已成為家長、教師、學生口中不斷重複的抱怨。學生們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從清晨到深夜,課業的重擔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更令人痛心的是,這種過度壓迫的學習環境,竟屢屢見諸報端,學生自殺的悲劇接連發生。這令人不禁深思:為什麼讀書竟會成為傷害生命的原因?當我們說「社會競爭激烈」、「必須為未來鋪路」時,是否也該反思這條「成功之路」的代價,究竟是什麼?

香港校園的日常:被程式化的「學習」模式

走進香港的校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套被嚴密規劃、幾乎毫無彈性的日常流程。早上,學生們在班主任時間裏聽廣播、進行德育、觀看國情短片,所有時間被嚴格分配。每節課都分秒必爭,課間休息時間往往用來補抄筆記或向教師查功課,午膳時間還須參與會議、練習表演或進行各種指定活動。放學後,補課和補習班接踵而至,晚上又要完成大量功課,第二天又開始疲憊不堪的學習循環。這種節奏不僅使學生感覺身心俱疲,更使他們失去了自我調節與休息的空間。

學校之間排名競爭激烈,家長們也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即使孩子成績不錯,也會着他們參加多個補習班。所有的努力似乎圍繞一個核心:名次、比較、再快一點、再多一點。然而,學習原本應該是為了獲取知識、拓寬視野,而非被框限在一個分數的序列中。

當學生的時間被切割得密不透風,連呼吸的空隙也沒有,連休憩活動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學生失去的遠不止是玩樂的機會,更是精神復原的空間、自我調節的能力,甚至是對自己人生的主導感。這種被動且失控的長期壓力,會逐漸將學生推向抑鬱與絕望的邊緣。

教育需要留白:不只是口號,而是生命的必需

「教育需要留白」反映的是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人需要休息,大腦需要時間消化和整合資訊,情緒需要沉澱。當社會和教育制度把所有「空白」視為浪費,也同時忽視了學生的恢復力、快樂和安全感的重要性。

結果是:學生每天熬夜做功課,白天上課時眼皮沉重,情緒被消耗殆盡,學習的動機被掏空。他們學會了如何應付,卻學不會如何生活。最終,有些學生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刻,看不到任何退路,只能走向悲劇。

大型長期研究顯示,參與文化活動、投入興趣愛好、做義工,這些行為和較低的抑鬱風險、較高的生活滿意度,以及更好的主觀健康指標有顯著關聯。讓孩子有時間參與社團活動,修習樂器,投入義工服務,或者只是在操場上與朋友奔跑,這些看似微小的片刻,卻能成為他們心理壓力的緩衝墊,幫助抵禦密集功課與考核帶來的壓力。

把這些研究放回香港校園現場,我們得出一個明確且有力的結論:當學生的日程被擠壓到只剩下「輸入—輸出—再輸出」的模式,當休息、興趣、社團、朋友時間被視為「非必要」的奢侈,我們其實是拔掉了他們自然的減壓與復原機制。相反地,若學校願意有意識地保留留白時間,鼓勵學生參與興趣及社群活動,不僅能降低焦慮與抑鬱風險,還能提升學習動機與持久力。

可惜的是,我們常見的對策卻往往背道而馳:孩子因為沒時間喘息而身心疲憊,社會和學校反而加開「減壓課程」和工作坊,結果又佔用了本該留白的時間。真正的減壓關鍵不是增加課程,而是歸還時間與自主權;不是把休息課程化,而是讓學生真正能選擇自己的放鬆方式。當連學校的休憩時間也要「教」、要「安排」得明明白白,學生的主導感和內在動機只會越來越薄弱,精神健康也難以改善。

自學不是空談:時間與空間是能力成長的基石

香港新高中課程曾強調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大學可補修高中未讀過的科目。這理念聽來美好,卻在許多中學的日常生活中難以落實,學生很少有真正屬於自己的自學時間和空間。

真正的自學需要三大條件:第一、有充裕時間慢慢閱讀、反覆思考,讓新知與舊知連結;第二、有安全的空間可以嘗試錯誤,透過做中學、錯中改;第三、有社會支持,能與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在群體中建立信心與方向。所有這些條件,都依賴於「留白」的存在。

然而,當每個小息都用來追功課,午膳時間要趕練習,放學後補課連連,班主任時間塞滿各種資訊,學生自然無法培養自我規劃和主動探究的能力。這種矛盾現象令人痛心:我們一邊批評學生缺乏自學能力,一邊又把他們的每一步路都規劃得死死的。

事實上,我們應該把自學重新放回與人際連結的脈絡,而非讓自學淪為「被迫自我管理」的壓力。自學的動力來自興趣與意義感,更源於「我能主導自己的學習」的感覺;若學校和家長每一件事都削弱孩子的選擇權和主導權,自學將僅成為漂亮的口號。

更現實的層面是,沒有充足睡眠就無法鞏固記憶,缺乏休息就無法保持專注,沒有反思就無法深化理解,這些是任何教育理論都無法否定的生理與心理事實。當有人在無盡作業和排名焦慮中崩潰,這不是個人脆弱,而是制度剝奪了人的基本節奏。

學校和家長在此難辭其咎:若填滿孩子每一個空檔,長遠看,這將推動學生走向倦怠,推離自我,也讓學子失去應有的好奇心和內在動機。

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還給成長

破解這一困局的關鍵,不在於多發通告、多開講座,而是要做出具體的時間和結構調整,真真正正將「留白」落實在課表與學生的生活中。

第一步,為睡眠與休息設護欄。學校可設立合理的功課上限,重質不重量。家長明確規定平均每天功課時數,保障學生基本睡眠。

第二步,為自由活動劃出保護區。小息與午膳時間不得安排補課或正式活動,班主任時間應回歸關係經營和情感支持,而非灌輸大量資訊。每周固定一天為「無補課或活動日」,讓學生可以早點回家、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三步,把休閒與社群參與納入學生支援系統。這不是把休息課程化,而是移除參與障礙,還給學生選擇權。

第四步,鬆手與信任。讓學生有自主管理和自我探索的空間,容許他們一起討論、犯錯、改進。

第五步,把教師與家長也納入「復原力循環」。教師需要有時間備課、反思和休息,家長也需要學習減壓。大人自身若喘不過氣,難以支持孩子的留白。

最後,對已陷入情緒困難的學生,學校須提供專業、可及的心理支援。同時避免用「再上一門減壓課」這類看似主動、實則加壓的措施。真正的同理,是減少不必要的作業與活動,留出安靜時間讓學生慢慢恢復;真正的修補,是讓他們重新感受到選擇、主導與被看見。

還學生成長的空間,還學生自由

教育需要留白,因為人需要留白。這不是反對努力,更不是反智,而是承認學習與成長有其節奏,有呼吸,有高峰也有低谷。當我們願意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還給成長,許多棘手問題——成績壓力、抑鬱、倦怠,甚至自殺風險——都會隨着復原力的回流而逐漸鬆動。

別再把孩子的每一分鐘變成績效,也別把所有空白視為浪費。從今天開始,為學生,也為大人,守護那一點點沒被填滿的時間。那一點點空白,是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愛自己的起點。還給學生成長的空間,還給學生自由,讓他們在充滿彈性和支持的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不強行作為,萬物將自行生化滋長,學生的生存和成長也如是。

 

撰文︰黃偉傑
在香港中學任教16年的物理教師。自學電子和編程,旨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學生動手實驗,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相信透過互動與合作學習,學生能更深入理解科學。

 

參考資料:

Fancourt D, Aughterson H, Finn S, Walker E, Steptoe A. How leisure activities affect health: a narrative review and multi-leve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echanisms of action. Lancet Psychiatry. 2021 Apr;8(4):329-339. doi: 10.1016/S2215-0366(20)30384-9. Epub 2021 Feb 11. Erratum in: Lancet Psychiatry. 2021 Apr;8(4):e12. doi: 10.1016/S2215-0366(21)00069-9. PMID: 33581775; PMCID: PMC7613155.

Russell, B. (1932, October). In praise of idl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