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與香港的中文教育,氣質迥然不同。2007年我隨父母移居上海,親身經歷了就讀上海小學的整個過程,深刻體會到海派中文教育的獨特風格——它不追求機械記憶,卻極重視「日常積累」,如同一場細水長流的語言浸潤。
上海小學的中文課程,體系清晰、層層遞進:拼音、修辭、同反義詞、成語、詞彙與閱讀寫作,無一不緊扣「應用」與「感悟」二字。考試內容往往並不直接出自課本,反而更側重學生是否在課外持續閱讀、是否在生活中留心語言。
試卷首部分常是「拼音默寫」。這不僅是對發音的考查,更是對語言自學能力的檢驗——無法掌握拼音,就像失去自主識字的鑰匙。同義詞與反義詞的題目,則幾乎完全依賴平時的廣泛閱讀與詞彙積累。因此,教師總強調「大聲朗讀」,讀出聲來、讀進心裏,在反復吟誦間培養語感,讓語言成為一種直覺。
對我而言,最具挑戰的是成語和詞彙部分。沒有捷徑,唯有積累。試題靈活多變,例如:
1. 寫出三個形容大雨的四字詞語:
滂沱大雨、傾盆大雨、瓢潑大雨
2. 寫出三個「X中XX」形式的詞語:
無中生有、急中生智、心中有數
3. 寫出三個「不X不X」形式的詞語:
不屈不撓、不偏不倚、不溫不火
4. 寫出三個「有X有X」形式的詞語:
有板有眼、有聲有色、有模有樣
這些題目沒有絕對答案,只要符合語法與語意即可得分。它們考核的不是記憶力,而是語言的觸類旁通。
寫作則從三年級的300字,逐步提升至四五年級的500到600字。上海實行五年小學制,六年級稱作「預備班」,已屬初中範疇。這種安排使學生從小適應進階式的表達訓練,至小學畢業時,多數學生不僅能熟練用拼音輸入中文,更對語境、修辭和文章結構有初步把握。
這種緊湊而系統的教學,或許初時覺得壓力不小,但回頭看,卻使學生在不知不覺間積累了深厚的語文底蘊。它培養的不僅是學生,更是一種對中文的敏感與熱愛——這或許就是海派中文教育最值得稱道的地方。
撰文︰艾安(李睿峯)
英國皇家文藝學會會士、英國特許會計師公會會員。曾於香港、上海、加拿大求學,2021年出版小說《靈探》,獲多國圖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