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火匣》與安徒生的心理投射

2025年10月06日 星期一

 

#學術瑰寶#

《打火匣》是安徒生於1935年發表的童話:一名退伍士兵偶遇巫婆,獲贈能召喚三隻魔法犬的打火匣。他為奪取打火匣殺死巫婆,藉魔法犬之力獲得財富,更綁架公主並在最終處決現場反殺國王,最終登上王位與公主成婚。這個充斥暴力與慾望的故事,與其說是童話,不如說是安徒生內心世界的赤裸映照。

從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視角解讀,這個故事簡直是「本我」(id)的狂歡盛宴。士兵的每個行動皆由原始慾望驅動:對財富的貪婪使他掠奪巫婆的寶物,對性的慾望促使他操縱魔法犬綁架公主,對權力的渴望令他毫不猶豫處決國王。更驚人的是,故事中完全缺乏「超我」(superego)的制約——沒有道德譴責,沒有司法懲罰,甚至沒有傳統童話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這種道德真空狀態,恰恰暴露了30歲的安徒生內心深處的黑暗幻想。

當時徘徊於文壇邊緣的安徒生,把自身對名利的渴望全然投射於士兵角色之中。士兵藉魔法犬之力輕易獲得皇室認可的情節,實為作者對「一夜躋身上流社會」的終極幻想。這個故事最顛覆之處在於「邪可勝正」的設定:士兵通過暴力與欺騙取得成功,未受懲罰反而贏得公主與王位,徹底顛覆了傳統童話的道德框架。

與後期1935年發表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憫情懷不同,《打火匣》展現的是一種尼采式的權力意志。魔法犬無條件服從打火匣持有者,象徵受原始慾望驅使的本能力量。而士兵與巫婆的對峙,恰似安徒生內心「藝術家」與「世俗」的搏鬥——為了獲取成功,必須斬斷傳統道德的束縛。更具預言性的是,安徒生後來果真憑文學才華征服歐洲皇室,獲得國王津貼與文豪友誼。不過,《打火匣》揭示的黑暗真相是:成功往往需要道德妥協,藝術常誕生於內心最陰暗的角落。這或許解釋了安徒生晚年為何極少重提這個故事——它過於真實地記錄了創作者追逐名利時不願告人的內心暗影。

《打火匣》因而成為童話史上罕見的心理文本,既是對階級流動的幻想式突破,也是對傳統道德的徹底顛覆。在這個沒有超我制約的故事裏,我們不僅看見安徒生的慾望投射,更窺見所有創作者內心那個既危險又充滿生命力的黑暗角落。

 

撰文︰曹穎寶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曹穎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