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雙面靈魂:從《打火匣》慾望狂歡到《賽姬》靈魂拷問

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學術瑰寶#

安徒生的童話世界存在光明與陰影的雙重性,創作於1835年的《打火匣》與1861年的《賽姬》(Psyche)正是這種雙重性的極端體現。這兩部作品如同對立的鏡像,分別映照安徒生內心深處的兩種面貌:一方面是渴望名利的野心家,另一方面則是焦慮永恒的藝術家。

《打火匣》講述士兵通過魔法打火匣掌控三隻神犬,殺巫婆、奪財富、私會公主,最終殺死國王並自立為王。這個故事顛覆傳統道德框架,主角憑藉暴力與欺騙獲得成功卻未受懲罰。當時掙扎於文壇邊緣的安徒生,把自身對名利的渴望投射於士兵角色,士兵用魔法犬輕易獲取皇室認可的情節,正是作者對「一夜躋身上流社會」的幻想。

相比之下,六年後創作的《賽姬》則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年輕雕塑家一夜成名後陷入存在主義危機,無法從藝術成就中獲得滿足,最終在自我懷疑中精神崩潰。與《打火匣》的慾望狂歡不同,《賽姬》展現的是藝術家對永恒價值的焦慮與內在道德審判。

從心理分析角度看,這兩部作品呈現出「本我」與「超我」的對立。《打火匣》是「本我」的勝利,主角遵循快樂原則,肆意追求財富與權力。至於《賽姬》則是「超我」的勝利,主角被藝術純粹性與永恒價值的理想所折磨。

兩部作品的敍事風格也截然不同。前者問:「如何得到一切?」後者問:「得到一切後又如何?」這種轉變見證了安徒生創作深度的飛躍。兩則童話體現了安徒生對社會認可的矛盾心理。《打火匣》是對階級流動的幻想式突破,《賽姬》卻揭露成功的虛幻性:即使獲得世俗認可,藝術家仍可能因內在空虛而自我毀滅。

通過對照閱讀這兩部作品,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童話大師的成長軌跡,更是一個藝術家與自身慾望和恐懼的搏鬥紀錄。《打火匣》的魔法之火與《賽姬》中的永恒之光,同樣照亮了人性深處的黑暗角落,讓我們見證安徒生童話中最真實也最複雜的雙重性。這兩部作品共同證明,偉大的童話不僅是兒童的睡前故事,更是對人性深處的深刻探索。

 

撰文︰曹穎寶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曹穎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