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AI偷走孩子的原創力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一名父親,也是AI教育的創業者。前陣子走進一堂兒童STEM課,心裏被重重敲了一下。

這個體驗課的任務很簡單:用積木搭一座橋。我原以為會看到一群小小工程師,興奮地嘗試、失敗、再嘗試,把桌面變成實驗場。不過,許多孩子的第一反應是開啟眼前的平板電腦,搜尋「正確答案」。眼睛黏在螢幕上,而不是停在腦海裏。

我當然不反對科技。我每天使用AI,也深知它能使人事半功倍,但那一刻,我不禁自問:當我們熱烈擁抱AI,是否也在不知不覺間,讓孩子跳過了創造力最需要的「試錯」路段?

當「找最快的答案」變成本能,孩子就繞過了能長出深度與韌性的必修課:

.深度思考:耐心分析、發想多種解法、權衡取捨;
.試錯歷程:在「失敗—學習—再嘗試」的循環中,長出韌性;
.創意探索:允許不完美,敢走旁路,發現新可能。

教室裏仍有幾個孩子選擇先動手。他們立起第一塊積木,倒了就笑、笑了再改,直到橋站穩。那一瞬間,眼睛會發亮——那是「我自己想通了」的光芒。可他們只是少數。

如果我們任由這種習慣延伸,孩子可能會變成熟練的AI工具使用者,卻少了直面未知的勇氣。未來需要的,恰恰是後者。

我們能怎麼做?以下是給家長與教育者的五個建議:

一、先問為什麼,再給答案
把問題丟回去:「你覺得為什麼?」「還有別的可能嗎?」讓孩子把世界當成謎題,而不是答案庫,令每一張桌面都能變成實驗場。

二、鼓勵不一樣的解法
提醒他們:沒有唯一正解。「換個方法試試?」「如果故意跟大家不同呢?」讓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勇於偏離常道,把桌面當作試驗不同路徑的實驗場。

三、讚賞過程,不只結果
把「做對」換成「敢試」。肯定觀察、推論、調整的歷程;把失誤視為前進的證據。當我們讚賞每一次修正,孩子就更敢把桌面變成實驗場。

四、先手繪腦圖,最後才用AI
無論是專題或作業,先草圖、先假設、先小實驗。把AI當放大鏡與校對鏡,而不是起跑點。先動腦、再動手,最後才動用工具,確保主導權在孩子身上。

五、提供沒有標準答案的材料
積木、紙筆、回收物、空桌面,都是好工具。允許凌亂與走偏,給想像力長空間。當環境友善,孩子更願意把桌面變成實驗場,讓點子落地長大。

我們為什麼這麼在意?因為在AI時代,會寫程式、懂數據固然重要,但真正難以被機器複製的,是好奇心、原創力與面對難題的韌性。這些「人類軟實力」,將是孩子穿越未來不確定性的羅盤。

我希望社會可以少一點操練式學習,多一點能培養孩子創造力與獨立思考的學習體驗,讓他們不是被科技推着走的人,而是能與科技並肩,甚至引領方向的創造者。讓每一次課堂、每一個家中的桌面,都能成為他們親手打造答案的實驗場。

身為家長與教育者,我們面前有一道共同的選擇題:要把孩子培養成熟練的科技使用者,還是有膽識的創新者?選擇後者,從今天的每一次提問、每一次允許試錯開始。讓你和我一起,把桌面變成實驗場,把勇氣與創造力放回孩子的手裏。

 

撰文︰Ringo Fai
LexGo Academy共同創辦人、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講師、一位女孩的爸爸。專注 AI教育與創意課程設計,為學校與家長打造可落地的創新學習方案。我相信教育不只傳授答案,更要打開問題與思考的空間;也希望把學習從「會做題」帶向「會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