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看中國文化:情人眼裏出西施

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情人眼裏出西施」出自宋代詩話《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中「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裏有西施」。及後,人們把後句用於比喻無論對方外表如何,在情人眼中都如西施一樣美。中國文化利用了人物如西施、潘安象徵美,那西方的心理學是如何理解和闡釋「美」這個概念呢?

認知心理學有不少關於面孔感知(face perception)的研究。當中有研究着眼探討人們對「美」的認知,並嘗試找出大多數人會認為怎樣的臉孔才算是美。研究顯示,成年人較為偏好平均臉(average face)和對稱臉(symmetrical face)。平均臉是指該臉孔具有與相近年齡、性別及種族群體中人們面部特徵的平均值;對稱臉則指該臉孔的左右面部特徵相對對稱。有趣的是,澳洲Gillian Rhodes教授團隊的研究顯示,嬰兒對於成年人所偏好的平均和對稱臉孔沒有特別偏好。反之,嬰兒對相對沒那麼平均和對稱的臉孔會投放更長的注視時間。這也許是因為嬰兒對那些臉孔更為好奇,而非單純基於審美偏好。

另外,光暈效應(halo effect)也許能解釋人們對美及其他正面人格特徵的延伸認知。光暈效應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出人們對於有初步正面評價或特徵的人,通常也會視為有其他正面的特徵。例如,一個外表漂亮的人,往往也有機會被視為更聰明、更有才能等。

因此,不同的心理學分支為我們理解人們對於美的追求提供了豐富的養分。相對於中國文化所提及的「情人眼裏出西施」,心理學中所提及的平均臉、對稱臉等概念也許為美的定義提供了一些客觀的標準。不知道你心目中的美是如何定義呢?你認為美是基於主觀還是客觀的判斷呢?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心理學)李芷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