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和女兒玩一個遊戲:用手機給她看一張AI圖片,問她:「妳覺得這是真的嗎?」有時圖片是一個小朋友穿着奇特的衣服,有時是一張看似普通卻根本不存在的街景。她總是很認真地看,然後幾乎每次都回答:「真的。」
這令我陷入思考。因為她的世界和我們當年已經完全不同。她正在一個幾乎每一張圖片都可能是假的時代裏長大。孩子將如何學會和這些影像相處?這不只是科技問題,而是教育問題。
圖片比文字更快「入腦」
教育研究早已指出,大腦處理圖片比處理文字快得多。蝴蝶的一生,如果只看「卵-幼蟲-蛹-成蟲」幾個詞,很快就會混淆;但生命周期圖一出現,學生立刻就懂。
歷史課裏,教師提到「古代的城牆」,對學生來說很遙遠,但當看到一張古城模擬圖,學生馬上眼睛一亮,驚呼:「原來以前的人真的住得那麼擠啊!」
圖像不是學習的「輔助」,而是孩子理解世界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
生成式AI把這種力量放大到前所未有。AI可以幾秒生成動畫、互動遊戲,甚至重建整座古城。孩子不再只是「聽老師說」,而是能直接「看到」,甚至「走進」知識。不過,AI也同時令假影像氾濫。社交媒體上的假新聞、深偽影片、帶偏見的圖表,一句話也不用,影像就能操縱情緒與判斷。孩子如果不會分辨,將很容易被誤導。
視覺學習不只是「看圖」
在AI影像鋪天蓋地的時代,只會「看圖」遠遠不夠。孩子還必須學會怎麼讀圖——懂得分辨一張圖片是真是假、帶有什麼目的、會引導什麼情緒。否則,他們很容易被假影像左右。
更重要的是,孩子已經不只是影像的觀看者,他們同樣是創作者。他們需要懂得如何寫圖——用影像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同時意識到影像的力量,創作必須負責任,不能誤導他人。
在這樣的AI時代,孩子需要同時具備三種能力:
.視覺學習:用圖像更快理解知識;
.視覺閱讀:批判性地看,能辨真偽、問來源;
.視覺書寫:用影像負責任地表達自己。
學習讓孩子更快理解,閱讀幫助他們保持清醒,書寫則培養他們的誠信與責任感。三者合起來,就是我們該教導的AI世代視覺素養。
給下一代的裝備
視覺素養不能只靠家庭隨機對話,而應納入教育。否則,就像讓孩子在不會讀字的情況下,直接走進資訊爆炸的世界一樣危險。
會讀字,已經不夠。在真假難辨的AI時代,會理解、會分辨、會創作影像,才是真正的基本能力。如果文字教育曾經讓人類學會文明,那麼在AI時代,視覺教育將決定下一代能否看清文明。
撰文︰Ringo Fai
LexGo Academy共同創辦人、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講師、一位女孩的爸爸。專注 AI教育與創意課程設計,為學校與家長打造可落地的創新學習方案。我相信教育不只傳授答案,更要打開問題與思考的空間;也希望把學習從「會做題」帶向「會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