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是誰(一)

2025年10月03日 星期五

 

今年是清末名臣林則徐誕生二百四十周年。林則徐是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今已成為福州市中心鼓樓區)人,生於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進士出身,歷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地方大員。為官關心民生疾苦,為人正直不阿,他早年任職中級京官時,與黃爵滋、龔自珍、魏源等名士交往,不滿當時官場腐敗,有改革志向。

曾經有人問我:「林則徐和香港有關係嗎?」答案是:當然有關係。香港這座位於中國南方沿岸的城市,登上近代國際歷史舞台,始於1842年中英簽訂的《南京條約》,由於中國在「鴉片戰爭」(1840年至1842年,即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中國戰敗,被迫向戰勝的大英帝國割地賠款、開放五口通商,打開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

 

 
 
 

原圖

東莞虎門銷煙池仍留着當年林則徐銷煙行動的遺蹟。

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事源1838年12月底(道光十八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奉皇帝聖旨,南下廣東,次年正月二十五日,抵達廣東省城廣州,執行禁絕鴉片交易。其原因是自明朝以來,中國只接受海外藩屬國(如朝鮮、安南即今越南、琉球即今冲繩、暹羅即今泰國、滿剌加即今馬六甲等)朝貢,禁止自由海外貿易,而自乾隆以來,只開放廣州一處口岸。同一時期,歐洲工業革命發展迅速,需要擴大巿場銷售商品,軍事力量也迅猛提升,尤其海軍有「船堅炮利」的優勢。

歐洲新興工業強國之中,以大英帝國實力最強。1588年英國海軍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在海外擴張勢力範圍,在非洲、印度、東南亞建立殖民地,成為海上第一霸權。英國商人對中國出產的絲綢、瓷器、茶葉需求極大,每年通過澳門、經廣州十三行大量收購,運往歐洲、美洲賺取巨利,但中國對英國商品例如毛織品、棉織品等缺乏興趣,英商必須付出大額白銀購買中國商品,認為這是「貿易不公平」。其後英商發現可以售賣印度所出產的鴉片到中國,以「平衡貿易逆差」,但鴉片是毒品,銷往中國,無疑對中國民眾有害。

據史書所記:「嘉慶初食者甚少,不二十年,蔓衍天下,自士大夫以致販夫走卒,群而趨之,靡而不返」。尤有甚者,英商向中國傾銷鴉片,數量逐年大增,其他歐洲、美國商人亦爭相仿效,向中國銷售鴉片。中國人必須反過來付出大量白銀購買,引致白銀短絀,物價飛漲。清朝不少有識之士,已注意鴉片輸入對國家、對民眾的毒害,向皇帝提出禁煙(鴉片俗稱「大煙」)的建議,但屢禁不止,商人、地方官吏與販子勾結,走私猖獗。

 

 
 
 

原圖

AI 生成動畫重現了虎門銷煙的過程。每天完成銷煙的工作後,工作人員須檢查褲袋,確保沒有人夾帶鴉片離開。

道光十九年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執行禁煙,其後兼任兩廣總督。林則徐到廣州後,雷厲風行,命令各國洋商限時交出鴉片,以換取茶葉,各國多遵命,林則徐集中所收繳鴉片,在東莞縣虎門海邊銷毀,即「虎門銷煙」。不過,最大的鴉片商是英國商人,不願交出鴉片,在英政府任命的「商務總監」義律的保護下,率領一批武裝商船(約五十餘艘)停泊在珠江口東側的香港島水域,等待林則徐離任,禁令鬆弛之後,恢復鴉片販售。期間,發生英國水兵殺死尖沙咀村民林維喜事件(道光十九年,1819年6月20日)。(待續)

 

撰文:張偉國教授(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香港電台歷史人文紀錄片《林則徐:虎門銷煙以外》由10月4日起,逢星期六晚上8時30分,在港台電視31播映。港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程式「RTHK電視」同步播出節目及提供重溫。
節目詳情 :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linzexudocumentaryseries

 

 
 
 

#虎門銷煙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