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國慶又是科學課——以遊戲化體驗點燃好奇心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9月30日早上在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四樓禮堂,學生分散在不同主題區域積極闖關,埋首學習:有人在鑽研太空站的運作,有人沿地上足印規劃高鐵路線,也有分析可再生能源的運作原理。學校把「齊賀國慶.認識國家成就嘉年華」化成一個可觸、可試、可觀察的科學體驗,目的不只讓學生知道國家有什麼成就,更要在親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換個方式學國情

活動設有多個遊戲關卡,學生先從看展板和短片建立概念,再完成分層任務。每個主題均按年級設不同難度,令低中高年級都玩得有意義,學得有深度。

六年級學生在「中國航天區」看過展板和短片,隨即拿起步驟卡進行排序,再拼合太空站砌圖。完成一刻,幾位學生跟拍檔擊掌慶祝;三年級學生在「高鐵遊中國」沿地上足印由西九龍站「出發」,按提示「開車」往北京;四年級於「清潔能源」攤位邊配對邊討論:「白鶴灘應是水力發電吧?」在「深海探索區」,一位學生連續兩次失手後,第三次終於夾起「海底生命」,回頭向隊尾分享心得:「要夾近邊緣!」低年級在「國家公園區」以英語完成任務,教師興奮地對學生說:「敢開口講,就能向前邁進。」

 

 
 
 

科學示範走進禮堂

當日焦點之一,是邀請到科學專家到校示範液態氮實驗。物料在極低溫下,磁性表現出現變化,令在場學生連番驚呼。示範者其後把現象連結至磁浮列車原理,講解超導、磁力與低摩擦如何令列車高速且穩定地運行。有五年級學生說:「今天親眼看見的,回家一定要搜尋資料再發掘。」另一名學生說:「如果回復常溫,還能浮起嗎?」由「嘩」的驚喜走到「為什麼」,科學好奇心就此萌芽。

活動把國家的科技成就拆細成可操作的小任務,讓學生在成功和失誤之間,練習觀察、假設、驗證和表達。展板和短片是嘉年華會的導入環節,讓孩子帶着背景資料參與活動;活動完結後設有反思時段,學生透過分層提問整理得着。一位學生追問:「有材料不需要液態氮也可以浮起嗎?」這道問題,已經觸及科學工程的核心。

 

 
 
 
 
 
 

由國慶延伸至科學探究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把航天、深海、高鐵、清潔能源、國家公園等科技主題帶到禮堂,配合粵、普、英三語解說和遊戲化設計,讓學生在「看、做、講」中,把國家成就化成觸手可及的科學體驗。未來學校會為學生創設更多「動手作」的學習機會,建立學生對科學的尊重和探究精神,以好奇為起點、以探究為過程,帶學生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撰文:王煒東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價值觀教育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