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從歷史到現代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上月隨教育界國慶訪京暨專業交流團(2025)到訪南京,參觀中國特殊教育博物館及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後,增加了個人認知,亦希望讓大家了解到中國特殊教育的發展確是一部不斷追求教育公平的進步史。

十九世紀末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創辦第一所盲校及聾校,標誌着現代特殊教育的開端。至1920年代起,中國教育家開始把西方特教理念本土化,積極推動全國殘障兒童教育,奠定了中國特殊教育的早期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政務院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已提出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年和成人提供教育,國家把原有教會學校,新建一批公立盲聾啞學校。雖然資源有限,但體現了政府對特殊群體教育權的重視。改革開放後,特殊教育逐步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中,積極進行人才培育,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1982年)便是在此背景下創辦的,為中國特教事業培訓教師及復康人員。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是中國特殊教育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學院,一直承擔培養特教教師、手語翻譯及融合教育人才的重任,並積極與香港及國際開展自閉症教育學術交流;近年更發展人工智能(AI)為有自閉症兒童設計個別學習計劃和互動學習教材等,展現了特殊教育在科技發展的賦能下不斷創新及資源研發。國內在個別學習計劃及特殊教育教學策略上正急速發展,趕上其他先進國家。

中國特殊教育在進入廿一世紀後快速發展。2017年國家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明確「零拒絕」原則,要求普通學校積極接收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及少年隨班就讀,在全國大力推行融合教育。《「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2021年)提出「適宜融合」目標,強調健全特殊教育體系(學前至高等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確保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為國家有用之才。這亦是符合世界先進國家特殊教育的目標,讓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接受融合教育(零拒絕)。

一個國家的真正強大,不僅體現在經濟與科技,更在於它如何關懷和保障最弱勢群體的權利與發展。中國特殊教育從無到有、從政策制定到監察實施、從救濟形式到追求高質量融合教育的發展歷程,正是國家進步與文明的寫照,展現了對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及青少年的承擔。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應積極把握機遇,加強與內地特教機構的交流與合作,互相觀摩學習先進理念和優秀案例(如融合教育模式、科技應用、職業培訓等),共同探索適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教發展路徑。

我深信,只有不同持分者同心協力,持續推進教育公平與融合,定能實現「不留下任何一位兒童」 的教育理想,讓每一位學生,無論其能力差異如何,都能享有優質平等的教育機會,活出其生命的精采,成為有能力貢獻社會、回報國家的有用之才。

 

撰文:陳慧芝校長
香港扶幼會許仲繩紀念學校校長,於群育學校服務30年,堅持為學生提供全面照顧的教育服務,關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以強項為本發展學生潛能,讓學生能展現所長,貢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