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每當人們談起學芭蕾舞,總會想起「王仁曼」三個字。創校六十五年以來,王仁曼芭蕾舞學校一直是不少家長為子女選擇學習芭蕾舞的首選;學校亦培育了無數學生,部分更如創辦人王仁曼所願,成為職業舞蹈家。誠然,能以芭蕾舞為職的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王仁曼的女兒、學校董事兼行政主管陳靜儀(Liat)坦言,學校固然向下一代傳授芭蕾舞技藝,同時也重視培養學生的修養,因為芭蕾舞有助提升做人的品格。
初心與傳承:技藝之嚴 品格之本
王仁曼之名在香港芭蕾舞界享負盛名。1959年,她取得英國皇家舞蹈學院高級院士文憑,並成為皇家舞蹈教師協會院士;1960年創立「王仁曼芭蕾舞學校」;至1965年考取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考試官資格,成為該院首位獲此資格的華人。創校之初,她打破「芭蕾舞屬富裕階層、由西方人主導」的固有印象,期望令更多不同背景的孩子接觸這門藝術。學校自成立以來,一直沿襲她的教學理念:標準高、要求嚴,卻不止於技巧,更重視在日常把桿(barre)訓練、排練與演出合作中,培養自律、尊重與責任感。
陳靜儀小時候曾隨母親習舞,也十分喜愛芭蕾舞;但後來自知資質有限、進步空間受限,遂另覓志向成為建築師。輾轉之下,她又回到芭蕾舞的世界,出任王仁曼芭蕾舞學校董事,負責學校行政工作,延續母親的初心。
回想習舞歲月,她說芭蕾舞需要極高專注與恆心,自律地錘鍊每個細節:從腳尖訓練到肌力、平衡與線條,都要在汗水中反覆打磨。她見過無數學生的表現,深知不可能人人以職業舞者為目標;但也正因訓練艱苦,反而能培養不屈意志與堅毅精神。他日不論從事任何職業,抑或投入與芭蕾舞相關的領域,例如舞台製作、運動醫學、物理治療、舞蹈教育等,皆能終身受惠。
她提到,曾有家長特意致謝,表示女兒因接受過芭蕾舞訓練,即使面對大學醫科繁重課程,仍能以恆心與毅力應對。
給孩子不斷經歷失敗,並學會模仿成功
在制度上,學校每年設有定期考核與演出機會;亦會為具潛質的學生開設精英班、引入外籍導師,並安排海外短訓或比賽,務求兼顧不同資質學生的需要。於演出方面,陳靜儀表示,學校會安排投入訓練較深的學生與以興趣為主的同學同台排演,前者可用熱情與紀律帶動團隊,後者則能透過近距離合作,具體理解何為「高標準」。
比賽是學習芭蕾舞的重要部分。惟陳靜儀認為,學生與家長毋須過分執着名次,更應着重技藝是否進步,以及是否學會情緒管理。
她說:「舞蹈評分牽涉審美差異,比賽水平亦有高低,難以僅以名次為個別表現一錘定音。這次勝出,不代表下次也會勝出,反之亦然。每一次比賽的意義在於:如何處理緊張或失落的情緒;如何不斷反思技藝不足,繼而改進。與其追逐第一名,不如追求下一次比上一次更好,這才更有意義。」
她特別引用美國晶片設計巨企輝達(Nvidia)共同創辦人黃仁勳(Jensen Huang)於2024年出席史丹福大學一場對談中的寄語:「我期望你們經歷失敗。」(I hope suffering happens to you,意即希望年輕人勇於面對挫折,從磨難中成長。)
持續鼓勵男生加入 不斷努力普及芭蕾舞
近年報讀芭蕾舞的男生有增無減。陳靜儀認為,社交媒體普及令國際舞團明星曝光率提高,更多人看見男芭蕾舞者的力量與技巧之美,突破了香港家長對芭蕾舞「女性化」的刻板印象。當男孩與家長親眼看到舞台上的表現,眼界得以開拓,香港男生學習芭蕾舞的道路也逐步擴闊。誠然,學校其中一位著名校友——法國國家芭蕾舞團的華人男芭蕾舞者林雋永——其故事,無疑鼓勵了不少男生及其家長摒棄偏見,嘗試接觸芭蕾舞。
林雋永的成功,除天分與艱苦訓練外,亦有賴家人的無盡支持。陳靜儀坦言,在香港學習芭蕾舞涉及學費、比賽費用、服裝成本等,對家庭財政有一定要求;因此學校近年致力與各界合作,擴充獎助學金並爭取更多贊助,予更多具潛質但經濟條件有限的孩子得以學習芭蕾舞。
芭蕾舞是藝術教育的一部分,而藝術成效難以在短時間內量化。換個角度,學習芭蕾舞亦如學習做人:傳授芭蕾舞,就是教導孩子如何透過藝術鍛鍊自我。王仁曼芭蕾舞學校多年來以發掘具潛質的芭蕾舞者為創校宗旨,亦不忘以藝育人。陳靜儀強調,學校未來會繼續秉承初衷,使更多孩子體驗芭蕾舞的樂趣,並在舞蹈中成就心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