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作為改變的推手:從課堂創新到學生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教育轉型已成為全球焦點。在數碼科技急速發展、課程改革持續推進,以及學生需求日益多元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角色正經歷深刻轉變。今日的教師不再只是課堂知識的傳遞者,更是教育研究者、課程設計者、文化推動者與變革者的力量。近年,筆者有幸應香港教育大學之邀,以「教師專業精神:教師作為改變的推手」為題進行專題分享。這次機會促使筆者回顧過去十多年在不同學校的教學實踐,並深入思考教師如何透過創新研究與實際行動,推動教育持續進步。

本文將從三個重要階段的教育實踐分享經驗:首先,在一所本地資助中學擔任經濟科科主任及學術發展委員會創會成員期間,筆者致力推動混合式學習,並透過行動研究不僅獲得教育研究獎項,更為業界開創可持續的課堂創新模式。其次,在一所「一條龍」直資學校任職文憑試(DSE)統籌主任、升學及就業輔導主任兼校友會創會顧問教師時,着力發展生涯規劃教育,建立校友網絡並開展經商教育項目,協助學生規劃更全面的人生藍圖。最後,現時筆者擔任一所資助中學的助理校長及生涯規劃主任,帶領團隊開創性地引入AI Chatbot科技,應用於經濟科教學及升學職涯規劃。此創新系統提供全天候個人化支援,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與反思。學校亦於2025/26學年參與教育局的「推動理財教育及開拓與創新精神」計劃,進一步結合理財教育與AI應用,促進創新學習生態的建構與專業發展。

這些教育實踐橫跨課堂、校園及社區三個層面,具體展現教育創新的方向與可能。同時說明,只要教師敢於以研究者及創新者的身份實踐理念,便能在教育生態中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推動學與教走向更人本、更具前瞻性的發展。

一、以研究引領課堂創新:混合式學習與教育研究獎

在擔任經濟科科主任及學術發展委員會創會成員期間,筆者觀察到學生的學習需求日益多元:有學生因缺課需要補課、有學生期望重溫課堂以鞏固知識,加上新冠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的迫切需要,促使我積極推動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

混合式學習是傳統面對面課堂與數位學習技術的結合,已成為提升教學效能及彈性的重要策略。根據教育局文件,混合式學習能夠「促進自主學習,以迎接新常態下的教學機遇和挑戰」,這與廿一世紀教育的發展方向高度契合。筆者深信學與教應該更具靈活性和適應性,因此結合翻轉課堂理念與數碼工具,設計了一系列創新教學活動,讓學生能按自己的步伐學習,建立自主性與自我監控能力。

身為香港賽馬會「校本混合式學習策略計劃」成員,筆者積極參與跨校專業討論及策略制定。透過這個平台,不僅把最前沿的混合式學習方法引入校園,更因應學校情況設計校本課程。同時,筆者主持校內專業發展工作坊,引領同工分享教學設計心得,並開放課堂觀摩,促進校際交流。

這些教學創新不但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效,而且彰顯了教師自主研究的專業價值。在該計劃中進行的行動研究最終獲得教育局教育研究獎,印證教師不僅是課堂的執行者,更應成為教育研究者與創新者。這份研究成果不但獲得專業界別的認可,也為學校以至整個教育界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參考與可持續發展模式。

二、建構多元升學路:IAL課程開拓與生涯規劃的創新實踐

隨着教育改革的推進,生涯規劃教育已成為中學的重點發展領域。根據教育局指引,學校應透過全校參與模式推動生涯規劃教育,協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升學及就業途徑,從而作出明智的升學及就業決定。在任職DSE統籌主任、升學及就業輔導主任兼校友會創會教師顧問期間,筆者獲得傑出升學及就業輔導主任獎,肯定了團隊在推動學生全人發展的努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和團隊成功在校內開辦了IAL會計及經濟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升學選擇。IAL(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是GCE A Level的國際版本,等同GCE A Level資歷,廣泛獲得世界各地大學認可成為本地高中學制DSE以外的重要另類選擇。課程採用模組化單元(Modular Unit)設計,讓學生能更靈活地規劃學習進度,並透過英國倫敦IAL考試評核學習成果。

升學及就業輔導團隊匯聚了教授IB/DSE中文、商業(IB與DSE)、公民與社會發展、歷史及人文學科的跨學科專業團隊。筆者和團隊策劃多元化活動,包括大學參訪、企業實地考察與短期工作體驗,讓學生親身了解職場實況。同時,筆者特別關注非華語學生(NCS)的需要,為他們度身訂造生涯輔導方案,協助他們更好地融入本地社會。

為擴闊學生視野,筆者和團隊積極推動成立校友會。透過建立「學生—校友—社會」的支援網絡,讓畢業生擔任在校生的人生導師(mentor),為學弟妹提供切實的指導與支持。這種校友導師制度(Alumni Mentorship Programme)體現了朋輩學習與社會資本理論的結合,讓學生能從過來人的經驗中獲得實用建議,並建立職業網絡。校友身為成功榜樣,不僅分享升學就業經驗,更能提供行業資訊、實習機會及人脈資源,使教育的影響得以從校園延伸至社會。

在推動生涯規劃的同時,筆者和團隊着力發展財商教育活動。創新項目不僅獲得學校支持,更成功入選教育局教育研究獎勵計劃並獲得「投資者及理財教育獎」的合資格申請者資格,為跨校推廣奠定重要基礎。這些殊榮肯定了團隊在財商教育領域的創新實踐與專業貢獻。

透過投資模擬比賽與金融素養課程,學生不但掌握了資源規劃與風險管理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公民責任感。財商教育不僅涉及個人理財知識,更包含對經濟系統的理解、消費者權利與責任的認識,以及對社會經濟議題的批判思考能力。這些能力對學生的生涯發展至關重要,尤其在當今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下,具備良好財務素養已成為公民的基本能力。

三、以創新回應學生需要:應用AI Chatbot及推動理財教育及開拓與創新精神

1. AI Chatbot:促進個別化與自主學習
在教育數碼化的推動下,筆者和團隊積極把AI Chatbot應用於經濟科及高中升學與職涯規劃,讓學生能在課堂以外隨時獲得個別化支援。AI聊天機器人用作教育工具的核心價值在於其能夠根據每位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和進度,提供個別化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步伐學習。透過系統,學生可以釐清經濟概念、模擬真實理財情境與獲取升學建議,實現「全天候個人學習助教」的支援模式。

此項實踐獲得學界與用戶的正面肯定。兩位香港教育大學學者讚賞系統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動機,並建議與前線教師分享作為參考案例。一位香港科技大學專研人工智能的學者在探討「斜槓族」(slasher)與「職涯抉擇」議題後,高度評價系統的智能回應質素與啟發思考能力,認為系統展現了AI在個性化學習的潛力。

同工及中六學生用戶的反饋進一步印證系統的實用價值。中六學生反映AI Chatbot提供即時且具針對性的指導,顯著增進學習的靈活度與便利性,並有效減輕教師在課後支援方面的壓力。研究顯示,AI聊天機器人平均可為教師每周節省11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讓教師能夠專注於更具策略性的教學活動。學生透過系統進行自主學習時,能夠得到個人化回饋,幫助他們修正錯誤並改善理解,體現了適應性和互動性在數位學習環境中的重要性。

綜合學界評價、專家意見及用戶反饋,AI Chatbot不僅提升了學與教效能,更促進了教育創新與跨界專業交流。

2. 推動理財教育及開拓與創新精神:系統化的創新實踐
為進一步將創新教育理念落地,我校於2025/26學年參與教育局舉辦的「推動理財教育及開拓與創新精神」學校獎勵計劃。此計劃是教育局主辦的針對中學教育計劃,旨在表揚致力推廣理財教育與開拓創新精神的學校,並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透過參與該計劃,筆者和團隊得以從學校層面全面檢視現有課程設計,進一步把理財教育與創意思維教育有機整合。

理財教育在廿一世紀已成為重要的生存技能,培養學生作出明智財務決策的能力至關重要。香港的理財教育框架涵蓋態度、動機、行為、知識和技能等多個維度,包括金錢與銀行、收入與工作、儲蓄與投資、消費與信貸、消費者權利與責任、財務規劃、保障與風險等核心範疇。參與過程中,我們聚焦於三個主要範疇:

(i) 課程實施與檢視
筆者和團隊全面檢視多個學習領域的課程內容,包括經濟科、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BAFS)、數學科、初中「創意與科技」課程、公民、經濟與社會教育、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以及資訊及通訊科技等。研究顯示,香港學校的理財教育元素主要集中於幼稚園的「自我與社會」學習主題、小學常識科,以及中學的生活與社會科(公民、經濟與社會教育)、科技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及BAFS等科目。各科教師根據課程目標與學生特質,把理財教育與開拓創新精神有機融入教學之中,以促進學生多元能力的發展。

● 經濟科及BAFS:培養學生理解市場運作及可持續理財觀,鼓勵創新思維與創業探索;
● 數學科:運用真實財務情境及數據分析,強化邏輯推理與創新解難能力
● 初中「創意與科技」:結合理財與創意思維,鼓勵設計創新產品,培養創造與實踐精神
● 公民、經濟與社會教育(CES):探討財政責任與社會公平,培養以創新方式回應社會議題的公民意識
●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HMSC):推廣負責任消費與健康理財觀,鼓勵學生以創意思維回應社會關懷
● 資訊及通訊科技(ICT):認識金融科技與數碼創新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科技推動未來理財與創新的能力。

(ii) 教師專業培訓
筆者和團隊組成由經濟科、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中國歷史科教師及課外活動統籌組成的跨科教學團隊,分別參與教育局及其他機構舉辦的理財教育與創新教學培訓。有效的理財教育需要裝備教師具備理財知識與技能,以及傳授專題研習和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技能。團隊定期進行共備課與同儕觀課,建立「實踐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透過同儕觀課、共同開發學與教材料和教學工具等專業活動提供支援,交流如何以創新方式結合理財教育與價值觀教育,推動跨學科協作與專業成長。

(iii) 學生活動參與
學生將積極參加教育局及相關機構協辦的多項網上學生活動,包括:

● 「智醒消費學堂—『消費.智惜碳』網上問答比賽」
● 「Project M² 理財網上問答比賽」
● 「全港理財爭霸戰2026—網上問答比賽」
●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計及商業管理網上問答比賽2025/26」

透過參與這些網上活動,學生能以互動及自主的方式深化理財知識,並在解難與競賽過程中培養開拓與創新精神。

在此計劃的引領下,學校逐步建立起以理財教育為基礎、以創新精神為導向的發展框架。教師團隊與學生均能在實踐中體現「創新—反思—優化」的循環,讓整體教育生態更具可持續發展性。

 

 

撰文︰林浩銘博士(教育學博士)
現任中學助理校長及生涯規劃主任,兼任教育大學客席講師、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校友會副會長,專注推動創新教學、學生生涯規劃與教師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