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作為空降校長,可謂難關中的難關,「連與大家見面都不行,就算有Zoom,其實很難互相溝通認識。」即使難關已過,回想當初,旅港開平商會中學的陳得南校長仍鮮明深刻,卻笑着總結:「不怕難,而且克服過後的滿足感更彌足珍貴。」
態度樂觀積極,說話快人快語,不見傳統印象中的羸弱溫吞文人氣質,「我教中文、文學出身,讀中文系,喜歡作古詩,也到過英國讀國際關係,想不到吧?」反問中帶點幽默,如此不落俗套的中文老師,難怪敢寫包單:「我的課堂絕不沉悶。」
求學時期定好生涯規劃,或許能快人一步理想達到,卻不代表摸索中找出志趣就是壞事,反正機會、際遇難以估計,順應內心地踏實前行,重要的領悟往往就藏身於過程中。「由小時候到讀大學,甚至後來畢業找工作,老師都不是我的目標之一,想都沒想過。喜歡古詩、中文,爸爸的影響很大,他是畫家,專畫國畫,是國家一級畫師,我們平日的親子活動就是他畫畫,然後我寫詩。」語畢即找出過往父子作品,「這是他在雲南的石林畫的畫,旁邊題詩是我作的,我的名字『得南』也在上面。」以為父子作畫寫詩是少年時期活動,沒想到直至如今也繼續,「這幅是最近的。」
受父親熏陶愛賦詩
小時候家裏掛滿了中國畫,小朋友都要一起背唐詩,不過只有我向中國文學這個方向發展。」其他兄弟姊妹有從事設計,亦有投身音樂藝術,文化熏陶的成果,在陳爸爸,即陳宗海國畫師家中,可謂相當成功。
父母刻意栽培加上環境浸淫,讓中國古典文學成了滋養陳得南的根,他卻另闢個人興趣蹊徑,「我讀完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後,去了英國讀國際關係,而且是出發前一個月才告訴家人。」陳校長邊笑邊解畫:「大家都年輕過,都會明白,家裏想你這樣,但你心底很多時又會有其他想法,當年的我也是。」難道先斬後奏不怕父母反對?「我拿了英國外交部的Chevening獎學金,父母完全不用出錢,他們雖然震驚,但沒有阻止。」
此次英國留學可成行,陳校長當年的恩師亦有助力,中大畢業後本打算繼續進修,「當年大學生畢業都會『漁翁撒網』嘛,我也有寄履歷,曾有公司請我,但最想還是在大學做研究,研究竹簡。」其時更已獲研究院取錄,同時又收到英國獎學金的消息,「嘩!你想想,我當時一個黃毛小子,哪有機會天降幾十萬去英國留學?我有猶豫,去問恩師,他叫我一定要去英國,說:『你想回來讀書的話,隨時歡迎,但有些機會錯過就沒有了。』」此獎學金為英國政府提供的一項全額資助計劃,資助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青年前往英國攻讀為期一年的碩士學位,競爭極大。初生之犢擺脫家庭牽絆的勇氣,也讓陳校長更坦然面對後來的人生轉折。
回港後,職涯再次轉向,「本來想着回來的發展大概就是加入政府做公務員,但世事充滿意料之外,當年遇上沙士,報考AO(政務官)的話要等很長時間,然後EO(行政主任)又未有招聘。沒理由因為這樣就什麼都不做,所以開始到處寄履歷。」他笑言有時獲公司取錄,總是不合心意,思前想後還是拒絕,「例如有些商界公司都請人做中文秘書、也有做店長的工作,真的什麼都有,然後就出現了最大的轉機,「母校找我回去做代課老師!」陳得南笑言此「代課」意義重大,「如果只是代一兩個月,未必會對我有影響,但那一次代課足足代了一年,因為分別代4位老師,便剛好有機會教勻中一至中七,就像安排好讓我徹底體驗。」有種命運齒輪悄然轉動的感動。
代課成執教鞭契機
「基本上有『中』字的科目我都教了,中史、中文、普通話、中國文學、中化,而且橫跨了中一至中七。所以每次回想最影響我的轉捩點,一定是這個。」接手代課工作初時只為過渡,沒想到短短一年,便扭轉了想法,「當你教過中一,也教過中七,那個衝擊很強,不斷會想為什麼中一那麼活潑的學生、對學習充滿好奇心、動機,去到中七反而減退了?為什麼是遞減不是遞增?從那時開始,逐漸感悟老師這個崗位的重要性,體會到學生需要通過老師引導,來進入學習的世界。」陳校長笑笑補充:「一方面是我自己的領悟,另一方面是上課的滿足感,我喜歡學生享受我的課堂。我的中文課不只是念書,不會去考核學生背誦了多少內容,而是一起做思考訓練,去想為什麼這個人物會這樣想?會這樣做?用故事、例子去解釋說明,學生聽得投入,老師也一樣滿足。」
「我教人有3個重點,一個是教知識,一個是教做人,一個是教如何學,到今天仍是這樣跟學生說。」不單講求傳授知識,還三者並重,是否足以讓學生投入課堂、享受學習?陳校長輕輕搖頭續道:「我覺得老師入到課室講課,魅力是不可或缺的。想要課堂精采,老師也需要有魅力。」校長口中的魅力,乃說話的魅力、講故事的魅力,曾為學生的你與我,想必也為過那麼一位講課生動、充滿熱情的老師而投入課堂,繼而激起學習意欲。「像我喜歡歷史,那麼我教中文,自然會用歷史中的例子來串連,使內容更立體生動。這種思維和格局,我也一直教學生,告訴他們:『學習不是線性單向,而是互通。』有個例子我經常對學生說:『譬如手提電話,你看見的不只是一部手提電話,而是看到人與人的溝通;或看着眼鏡,看見的是視野;看着學校操場,看見的是青春。』要從形而下的實物,看到形而上,是基本的思考訓練。」
中午飯局為見學生
來到旅港開平商會中學轉眼5年,從無法親身見學生一面的第一年,至用Zoom初見溝通,到今天他與學生的關係已是大家熟悉的「飯腳」,「現在每個中午都會跟學生吃午飯。」驚訝追問真是每天?校長也笑答:「盡量盡量,因為放學後更忙,更難見到學生,只要不是外出開會,我都盡做,那是最好的聊天機會,我目標是每年至少和60個學生吃飯。」
比起爭取時間與學生接觸,初上任之年連機會也沒有,反更讓他為難,「第一年真的慘到爆,因為疫情完全沒辦法見到學生,我便逐個打電話給中一班的家長。但你知啦,平時怎會收到校長電話,大家一聽都有點怕,於是慢慢解釋自己是新校長,希望打個招呼,讓家長安心。第三年,終於可以入課室了,我就教中一的4節課,叫『校長課程』,講講學校歷史、價值,教同學讀書方法等。」設計校長課程是否代表技癢想教書?「雖然是兩件事,但真的會恨教書,所以我現在兼任學校的代課老師,好開心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