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因才施教的AI潛力

2025年11月07日 星期五

 

在香港這個高壓教育環境中,我經常感嘆,如何真正實現「因才施教」,讓每位學生根據天賦和需求獲得最適合的支持?傳統教育中,引導學習的最佳方式往往是一對一輔導或小組教學,由經驗豐富的教師提供個別提示和知識建構,幫助學生逐步成長。然而,這種方法難以大規模推行,受限於教師資源、時間和成本。想想香港的密集課程和師生比例,這問題尤其突出,使許多孩子在應試壓力下迷失方向。

如果人工智能(AI)能以更高效的方式擴大規模呢?透過演算法和數據分析,它提供 「24/7」的個人化支持,服務成千上萬學生,成本低廉卻精準有效。這不僅是技術進步,更是開啟無限可能的機會,令「因才施教」從理想成為現實,激發每位學生的潛力。

簡單來說,引導學習是AI提供結構化的步驟支持,像虛擬導師一樣給予提示和知識建構;適應學習則透過演算法,即時調整內容難度、節奏和風格,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偏好變化。這些技術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創造量身訂做的教育體驗。根據Brookings Institution和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如Brookings報告顯示的meta-analysis),這類方法能提升數學和閱讀成績20%至30%,尤其對需要額外支持的學生來說。讓我們從四種情境來看看這些可能性。

1. 包容個性:為每個孩子量身設計
AI的強項就是處理各種需求,令教育更公平,使每個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傳統教室難以應對不同學習風格,但AI能即時調整。這在香港的多元文化班級中,尤其寶貴,能幫助新移民孩子融入,轉化語言障礙為優勢。

如果AI的預測分析能從學生數據預測學習缺口,並及早介入呢?這帶來新途徑,建立動態的「學習個人檔案」,記錄強項和弱點,從小學開始延伸到長期發展。它能縮小學習落差,提供高品質輔導,並促進全球跨文化學習。你在香港教室是否也見過語言障礙的學生因此受益?

2. 動機參與:創造有趣的互動學習
AI能轉化枯燥內容成吸引體驗,提升學生投入度,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這對香港的應試壓力來說是種解藥,能從根源改變孩子對學習的態度。

AI結合模擬體驗,能創造可調整學習路徑,根據反饋增加挑戰。這培養批判思考等關鍵技能,追蹤進度,為職場準備,還開啟即時認證系統,革新評估。想像這如何讓學生從「考試機器」變成「創新思考者」。

在日常課堂,AI根據興趣調整內容,令學習更有效率和有趣。例如,學生對運動感興趣,我們可以根據運動時刻創建語言學習情境。想像孩子在模擬足球賽中學習英文,這多麼生動!

3. 賦權合作:AI助教師擴大影響力
AI減輕教師負擔,讓他們專注核心教學,這是身為講師的我最希望看到的轉變,因為教師的時間寶貴,可多用在激勵學生之上,但這需要教師主動擁抱,轉化恐懼為機會。

AI生成適應課堂計劃,並提供數據顯示學生需求,這不僅輔助培訓,透過模擬情境提升技能;還能促進學校間分享,優化最佳實踐。例如香港學校之間可透過同一個AI平台,讓教師輕鬆交換相同學科的教學心得及資源,共同成長,能讓教師從「孤軍奮戰」變成「合作網絡」。

4. 回饋評估:持續成長的美好循環
想像一下,傳統評估往往聚焦錯誤和分數,像一場考試讓學生感到挫敗;但AI能轉變成動態、支持性的過程,提供即時洞見,不僅診斷問題,還引導成長,帶來持續循環。這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哲學轉變。從「懲罰錯誤」到「擁抱錯誤作為機會」,讓學生在安全環境中探索,培養韌性和自信,從害怕失敗到擁抱挑戰。

如果AI創造分支式評估,根據回應即時調整,能讓回饋成為個人化成長工具。例如,一個孩子在數學題犯錯,AI不只標記,還分析原因、提供客製提示,並連結類似練習;這延伸到個人發展計劃,支持教育研究,讓教師從數據洞察趨勢,優化策略。這種方法減少學習焦慮,依據成長心態理論,幫助學生視失敗為踏腳石,養成終身學習習慣。這讓中小學教育從靜態進化為連續動態,AI提供精準、鼓勵反饋,助學生前進。身為家長和創業家,我希望孩子從錯誤中自由學習,看到AI優化教育,讓學生掌握知識並發展情感韌性,面對不確定世界。

AI教育的創新藍圖

時常與中小學的校長及教師會面探討AI的新可能性,希望更多教育工作者擁抱AI的潛力,讓AI成為建設性夥伴,補充教師的人類智慧,而不是取代它。想像學生在科技的輔助下從更多角度思考,教師則專注更人性化的創新教學,使香港成為亞洲的創新典範。這不是遙遠夢想,而是從課堂的一個AI小實驗開始。

 

撰文︰Ringo Fai
LexGo Academy共同創辦人、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講師、一位女孩的爸爸。專注 AI教育與創意課程設計,為學校與家長打造可落地的創新學習方案。我相信教育不只傳授答案,更要打開問題與思考的空間;也希望把學習從「會做題」帶向「會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