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需要復仇英雄?

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學術瑰寶#

丹素.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在《叛諜裁判》(The Equalizer)三部曲中扮演一名神通廣大的平凡大叔,不帶任何武器,就能輕鬆地把一整個黑幫團伙消滅淨盡。在第三部裏面,他跑到意大利,為的只是幫助曾有一面之緣的老人追討被騙去的退休金。

這位釘槍打敗衝鋒槍的「五金戰神」,和奇洛.李維斯(Keanu Reeves)的《殺神》(John Wick)恰恰構成非常有趣的螢幕形象,許多網民討論哪位才是更厲害的王者。當然,我們不能忽略兩人的復仇理由不同,後者因為黑幫殺死亡妻遺下的小狗,前者則緣於無法旁觀他人的痛苦;《叛諜裁判》續集直接以好友被殺為主線,展開主人公的裁決計劃。

文學作品中的復仇主題往往能帶給讀者強烈的滿足感,其他類型確實難以相比。大家都愛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其中《連城訣》雖然篇幅不大,情節(相對)簡單,卻在許多讀者眼中它擁有特殊魅力,原因不外乎命運坎坷的狄雲,在故事前中段受盡百般折磨,那些所謂正派的武林人士,其實都是覬覦寶藏的卑鄙小人。這個單純而強烈的矛盾突顯小說的復仇主題,實在使讀者餘味再三。

不公不平的事情太多,那些恩將仇報、聚眾脅迫的經歷使我們痛不欲生。鋌而走險的復仇當然不應鼓勵,根據學者研究,復仇心理能夠震懾意圖加害者,也會使我們產生愉悅感。在一項實驗中,愈不相信能夠在復仇中獲得快感的受試者,愈傾向放棄報復的舉動(參考〈復仇心理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好處?〉〈復仇帶給人幸福和快樂?〉)。導演故意在結局讓「五金戰神」虐殺最後大敵,他肯定清楚,這樣的戲劇效果實在使許多觀眾感到十分痛快。

 

撰文︰黃自鴻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曾任中文榮譽文學士課程課程主任。

#黃自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