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千年:中國古代甜食文化

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中國古代文化巡禮#

「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宋.蘇軾《送金山鄉僧歸蜀開堂》)
「(蜂蜜)其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甜,是人類味覺中最原始的愉悅。在精製糖唾手可得之前,追求甜蜜是古人的一大學問。古人就地取材,憑藉巧思與技藝,開創了豐富多彩的甜味歷史。從穀物、蜂巢到革命性的甘蔗,中國古代甜食文化是一場跨越千年的尋味之旅。

一、古代甜味的來源

1. 飴糖
俗稱麥芽糖,是信史中記載最早的人工糖。古人把米、黍等穀物與發芽的麥子熬煮,利用麥芽酵素將澱粉糖化製成。早在西周時期,飴糖便已是甜味的代名詞,《詩經.大雅.綿》中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即為「甘之如飴」的典故,形容周地土壤肥沃,苦菜也甘甜不已。因原料易得、技術門檻低,飴糖在漫長的歲月裏,成為古代平民最常接觸的甜食。

2. 蜂蜜
蜂蜜是天然甜味劑,其採集史可溯至商代,甲骨文中即有「蜜」字。古人早期主要採集野生蜂蜜,至東漢人工養蜂技術發展後,來源才趨於穩定。然而,因產量有限且具藥用價值——《神農本草經》載其「主治心腹邪氣……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蜂蜜在古代始終是珍貴物產,常用於貴族飲食、祭祀或高級藥膳,屬於上層社會的享受。

3. 蔗漿/蔗糖
蔗糖的普及是中國甜味史的重大革命。秦漢時,南方飲用甘蔗汁或熬成「蔗漿」,至漢代已能煉成質地粗糙的固態糖「石蜜」。技術飛躍發生在唐代,據《新唐書》載,唐太宗遣使赴印度取熬糖法,製出「色味愈西域遠甚」的高品質砂糖。
至宋元時期,工藝更為精進,出現了冰糖與糖霜。然而,因砂糖價格昂貴,甜度較低的飴糖仍是主流。清代康熙年間,同等重量的砂糖價格仍為大米的約1.5倍,非尋常人家所能負擔。

4. 果糖/酒釀
棗、荔枝、龍眼、柿子等高糖分水果,無論鮮食還是製成紅棗、柿餅等乾果,都是糕點與湯羹中天然的甜味來源,並帶來獨特的果香與風味。此外,酒釀(又稱醪糟)是另一種甜味輔助來源。古人利用酒麴把糯米中的澱粉糖化,從而產生濃郁的自然甜味與酒香。

二、糕點甜食的演變

中國糕餅甜點的發展史,與糖源的革新密不可分:

1. 周代至宋代
古代糕點以米、麥為基底,如「年糕」與「米糕」,甜味來自樸實的飴糖與蜂蜜。《周禮》記載「羞籩之實,糗餌粉餈」,其中「餌」即是以米粉蒸成的糕(年糕),寓意五穀豐登。至唐代,蔗糖提煉技術的引入,為糕點創作帶來革命可能,當時長安已有糕點舖與專業技師。顧客雖多為貴族,卻也為後來的甜食奠定基礎。
糕點發展在宋代迎來第一個高峰,製作趨向精緻化。街頭流行的「糖葫蘆」,其晶瑩脆殼便得益於蔗糖漿的特性;而節令食品「湯圓」,其內餡已加入使用更細膩的白砂糖,口感大幅提升。

2.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因蔗糖工藝提升,甜點迅速發展並形成鮮明地域風格。明代江南的「雲片糕」與「定勝糕」成為代表,前者以糯米與砂糖製成,薄如雲絮;後者則多以豆沙為餡,寓有勝利祝福之意。
清代北方甜點以京津為代表:「驢打滾」為砂糖豆沙餡,「薩其馬」融飴糖與蔗糖漿而酥鬆。北京另有清甜的「豌豆黃」、糯米砂糖餡的「艾窩窩」,與麥芽糖拉絲、入口即化的「龍鬚酥」。南方有廣東以馬蹄粉和片糖製成的「馬蹄糕」,清甜爽滑。月餅在此時期成熟,粵式月餅柔軟餅皮的關鍵,即為蔗糖酸解而成的「轉化糖漿」。

3. 四大流派
中國糕點甜食歷經千年,沉澱出各具特色的地方流派。京派以「京八件」、「薩其馬」為代表,油糖厚重,盡顯宮廷氣派;蘇派如「桂花糕」、「酒釀丸子」,講究時令,清雅甜糯;粵派的「缽仔糕」、「光酥餅」與「芝麻糊」,植根市井,老少咸宜;閩潮派則緊繫節慶,以「紅龜粿」、「潮州朥餅」祈福納祥。

中國古代甜食文化,始於對自然的敬畏與巧取。從穀物、蜂巢、甘蔗中獲取甜味,到發展出精緻的糕點藝術,甜食早已超越口腹之慾,昇華為節慶、風土與記憶的文化符號,並積澱出京、蘇、粵、閩各具風骨的四大流派,歷久彌新,香甜至今。

 

撰文︰梁慧敏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語言科學及技術學系副教授。現任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學術著作包括由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兩文三語: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研究》(合著)和《語言隔閡:香港南亞族裔的中文學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