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詞淺談:來自外語的漢語外來詞

2024年03月13日 星期三

 

#學術瑰寶#

漢語外來詞,顧名思義,指涉的不是漢民族圈的產物,而是從外地傳入的舶來品(包括物件、概念等),通過翻譯,進入漢語詞彙,有補充現有詞彙之效。當然,不同語言體系都會有外來詞,例如「dim sum(點心)」、「sushi(壽司)」等,在英文的角度,都是外來詞,只有詞源上的區別。

翻譯學把被翻譯的語言稱為「源語」,翻譯後的語言稱為「目的語」。如用「dim sum(點心)」為例子,其源語是粵語,目的語則是英文。相對而言,漢語外來詞的源語可以是不同語言,目的語則是漢語,翻譯的方法常見有音譯、意譯、半音半意譯、音意兼譯與借形等。當然,本文的重點不是要談翻譯,而是要介紹這類詞的特點,以及運用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音譯,單純用漢字模擬外來詞源語的讀音,如「的士」譯自「taxi」,「沙發/梳化」譯自「sofa」等。音譯很受譯者與使用者慣用的語言影響,如「chocolate」可以譯為現代漢語「巧克力」,粵語則譯為「朱古力」,還延伸用於簡縮詞「朱奶(朱古力奶)」,所以音譯詞有時會因應源語的不同,出現好幾種版本。學生作文時,宜注意選用規範書面語,萬一需要用粵語音譯詞入文,最好附上有關的書面語,以便不諳粵語的讀者理解。

意譯,則把握外來詞的意思,用漢語概括出來,例如「足球」取「football」的「foot(足)」和「ball(球)」,從字面意思翻譯過來,構成偏正式合成詞。值得注意的是,個別漢語外來詞看起來似是意譯詞,但實則是從其他漢字文化圈借過來的借形詞。漢字文化圈指的是曾經以漢字為傳意媒介的國家,部分至今仍使用漢字,或與本國的文字混合使用,如日文中存有不少漢字,漢語從日文借詞,直接採用源語的書寫形式,所以借形的「形」指的就是「字形」。例如「電話」看似是從這個科技產物需要用電、用來通話等兩個特點,組合而成意譯詞,卻實則是從日本借來的和製漢詞「電話(でんわ)」。除了「電話」,「經濟」、「哲學」等都是和製漢詞,在明治時代(1868-1912)進入漢語詞彙。

事實上,「電話」這個詞進入漢語的歷程較為曲折:最初,「電話」這個發明是以音譯的方式進入漢語,從「telephone」音譯為「德律風」,但「電話」這個詞後來取代「德律風」,成為這個發明主流的名稱。所以,外來詞以那一種方式留存通行,很多時候由用家集體決定,愈少人用的版本自然就愈容易被淘汰;類似「電話」的例子還有音譯的「燕梳」和意譯的「保險」,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找。

半音半意譯,把源語分為兩部分,一半用音譯,另一半用意譯。「奶昔」就是半音半意譯的外來詞,把「milkshake」分拆為「milk」和「shake」進行翻譯,而「奶」來自於「milk」的意譯,「昔」是「shake」的音譯。這個譯法要比純音譯或純意譯有趣,而且「奶昔」作為飲品名稱,既提示買家飲品含有牛奶,又響亮易記,達到營銷效果。

最後一種音意兼譯,既取源語的音,也取源語的義,常見的音意兼譯詞有「俱樂部(club)」、「維他命(vitamin)」等。要做到形神兼備,很考翻譯者的功力,這類詞亦相對較少,但能夠留傳後世的多是佳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應是從「Coca-cola」翻譯過來的「可口可樂」,取代原來的音譯詞「蝌蝌啃蠟」,也把這個飲料從味如嚼蠟的想像中,變為人見人愛的「快樂肥仔水」。

當然,漢語外來詞可談之處還有很多,本文純粹拋磚引玉,介紹以上幾種常見的漢語外來詞類型,希望讀者多留意生活中的不同詞彙,而每個詞的背後都有其歷史故事,有待我們去發掘。

 

撰文︰張桂琼
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研究生

#張桂琼# #外來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