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與文學名人

2024年03月11日 星期一

 

#學術瑰寶#

諾貝爾文學獎無疑是一項極具聲譽的榮譽。以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為例,他在台灣被視為民族英雄,從總統陳水扁到電視台的理髮師,無不對他和他的作品《靈山》有所認識。然而,這種情況並非適用於所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例如,2021年的得獎者,坦桑尼亞裔英國小說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 (Abdulrazak Gurnah),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的調查,有93%的人並未閱讀過他的作品。

獲得諾貝爾獎並不等同於立即成為「文學名人」。又以非裔美國作家托尼.莫里森 (Toni Morrison)為例,雖然她在獲獎前已在文學界享有盛名,但即使成為1993文學獎得主,也未足以使她在美國公共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所提升;反而是透過《奧普拉讀書俱樂部》 (Oprah’s Book Club)的推薦,她的作品才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這個俱樂部是由美國電視歷史上收視率最高的脫口秀節目之一《奧普拉溫芙瑞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所發起的閱讀活動。因此,成為文學名人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僅憑「諾貝爾效應」是不夠的。

在美國,文化階級並不明確,且更偏向大眾文化。因此,美國的作家常常需要適應大規模的營銷策略和受眾的需求。換句話說,美國的文學名人往往是菁英理想和大眾吸引力的結合。

總括來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並非一定會成為文學名人。一位作家能否成為文學名人,往往取決於他們在不同領域,如政治、商業和文化等方面的貢獻。

 

撰文︰卓嘉智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高級講師


#卓嘉智# #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