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概念:我真「好彩」?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生涯「職」網#

踏入六月,莘莘學子都積極應付考試。回想當年收到成績單,你會怎樣解讀自己的表現呢?懂得找出原因,跟生涯規劃有莫大關係。

上一期為大家講解生涯規劃「可能思想」裏的「可能」概念。今次要為大家講解「歸因概念」。

「可能思想」是激勵個人踏出第一步行動的鑰匙,缺乏這種思維,我們難以實現突破性的進展。當可能思想出現後,就要懂得分析由此引發而環環相扣的事件。當中,有三大互相影響的重大元素,包括「歸因概念」、「自我激勵」及「自我效能」:

這次我們討論當中的「歸因概念」。它泛指個人如何解釋成功與失敗經驗的關係,以及能否辨別導致成敗的可控及不可控因素:

用考試作例子,當考獲佳績時,歸因正確的朋友的回應是:「我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我將勤補拙,努力參與不同的補習班!」「在遇到困難時,我有主動尋求師長協助!」他們把成功歸因於內在及可控因素,因此能夠掌握做事的關鍵,提升自我效能,並達到自我激勵,繼續努力以達致目標。

那麼,面對失敗時會如何正確解釋挫折呢?「考試前未有付出全力溫習!」「未有好好安排時間溫習!」「前一天未有充足的休息!」他們同樣把失敗歸因於內在及可控因素,儘管經歷失敗,但相信自己能改善現狀,鼓勵自己遇到困難時依然能夠咬緊牙關,迎難而上。

反之,歸因偏誤的青年即使在考試中獲取佳績,也會認為「今次運氣不錯!」「老師的考試卷較淺!」「考試日的天氣很好!」他們傾向把成功歸因於不可控因素,認為外在因素主導一切,忽視自身付出的努力。若果這種概念根深蒂固,下一次考試時,他們只會期望老師繼續出卷淺白一點、祈求天氣好一點,因而忽略個人努力。簡單而言,他們看不到自主行為與良好結果之間的關連,成功經驗中的輸入(input)與輸出(output)未能接軌、未能聯繫。

當然,歸因概念並不是鼓吹「成功便與自己有關」「失敗便與自己無關」,而是要知道如何着力於自己可以控制的力量,以及事件成功背後自己的付出,從經驗中找到正向回饋。日後,當我們對升學或就業有任何夢想時,都會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並激勵自己以行動實踐夢想,複製成功經驗。

因此,我們進行生涯規劃輔導時,一聽到青年把自己的成功經驗歸因於「好彩」,就會打醒十二分精神了。

 

撰文︰徐詠琪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就業網絡社工

#徐詠琪#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就業網絡# #生涯規劃# #升學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