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文學榮譽,但其作用不僅限於評定作品的文學價值。我認為,除了文學評審外,諾貝爾獎還在促進和平與相互理解方面發揮着重要的社會角色;同樣,在1994年聯合國大會上,奧林匹克精神(Olympism)被歌頌為「人們和文化之間寬容和理解的讚歌」,並稱國際奧委會是「促進和平和人民團結的寶貴盟友」。
一年多後,在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林匹克聚會」(The Nobel Laureates of Literature: An Olympic Gathering)的活動上,美國前總統、人權倡導者及後來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在開幕講話中提到和平建設議題:
「歡迎那些被譽為地球上最優秀的男女作家來到卡特中心,這既令人深思又是一種莫大的榮譽。亞特蘭大很自豪成為1996年奧運會的東道主,我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場體育賽事,這是人類精神的慶典。這次文化奧林匹克(Cultural Olympiad)活動作為亞特蘭大對奧林匹克精神承諾的最早表現之一,是非常合適的。我們在卡特中心對你們的到來感到興奮,因為我們工作的重點是集結最大的承諾,為和平、自由、人權、民主和減輕痛苦而努力。」
身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文化奧林匹克的一部分,奧林匹克聚會滙集了歷史上最多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包括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切斯瓦夫.米沃什 (Czesław Miłosz)、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大江健三郎(Kenzaburo Oe)、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沃爾.索因卡(Wole Soyinka)和德里克.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這些作家在公開朗誦、晚宴和座談會上像金牌得主一樣被頌揚。
然而,在聚會上,至少一半的諾貝爾獎得主表現出不安。如果和平建設是普遍關注的問題,為什麼該八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會在參加奧林匹克聚會時感到不安?下回續談。
撰文︰卓嘉智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