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欺凌與藝術治療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學術瑰寶#

筆者在早前的日子,為了一個學術的項目,跟社工好友一起合作寫關於網絡欺凌的題目。 在此之前,一直有聽聞藝術治療在現今社會非常普及,也不限年齡,小至幾歲,只要懂得用手剪剪貼貼又或者用筆畫畫,也可以參與藝術治療。

在預備學術項目期間,筆者與好友在這領域中不斷翻書,好不容易找到幾本描述藝術治療個案的書,當中的例子也是詳細的。其中一個例子如下︰

根據Richardson(2015)的說法,伊娃(化名)是繼父性虐待的受害者。在表達藝術治療課程結束後,她展示了腦海中關於創傷的想法,包括過程的開始、中段與結束,大致如下︰

一、我不知道該想什麼、說什麼;
二、我很高興我告訴了他們,但我對結果感到難過。我很高興媽媽會用她的愛幫助我度過難關。我感受到她的保護;
三、我感覺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我感受到周圍的愛。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女孩思想上的轉化,治療幫助她更容易表達自己。所以,我們想到以創意溝通的視角為研究中心,幫助在香港受網絡欺凌的學生。其中,究竟學者是如何定義欺凌呢?以下是一些看法(Beran and Li, 2007, p. 17 ; Willard, 2007)︰

一、誹謗:向網絡群組或透過電子郵件或其他簡訊,向人發送有關某人的憤怒、粗魯或粗俗的訊息;
二、網絡騷擾:透過電子郵件或其他簡訊,重複向他人發送冒犯訊息;
三、網絡跟蹤:包括傷害威脅或過度恐嚇的網絡騷擾;
四、誹謗(貶低):向他人發送有害的、不真實的或殘酷的言論,或在網上發布此類資料;
五、冒充:冒充他人並寄送或張貼使該人難堪的資料;
六、發出:發送或發布包含敏感、私人或令人尷尬訊息,或有關某人的資料,包括轉發私人訊息或圖像;
七、排斥:殘酷地把某人排除在網絡群組之外。

香港的網絡欺凌愈來愈嚴重,有些學生因害怕不敢宣之於口,社工或教師也愛莫能助。藝術治療不但能在事件發生後幫助受害者解決心結, 也可在早期讓他們抒發情感或提早干預。溝通不一定只以語言為主, 也許藝術是一個更好的方法。

 

撰文︰陳頴琳博士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保良局何鴻燊社區書院

#陳頴琳# #公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