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討論最多的必定是人工智能。筆者認為,OpenAI的ChatGPT最厲害之處不是其編程及學習功能如何強大,而是把一項普通人難以觸碰的「電腦程式」平民化,讓沒有學習過編程的人也可以運用人工智能,只要輸入簡單的指令,就可以獲得回應,協助我們工作、娛樂及創作等。
英偉達(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曾在一個論壇中說,不要再讓孩子學習編程,因為人工智能的出現,現在人與人工智能已經可以互動,任何人都可以編程,只要輸入適合的提示詞,人工智能已經可以自動生成相應的程式。
人工智能正如當年互聯網面世般改變世界,挑戰傳統行業,其一便是新聞傳播,尤其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身為傳媒工作者,我們害怕人工智能搶去記者的飯碗、搶走傳媒機構的廣告收入、搶走我們的私隱數據;人工智能根據大數據的推送功能也會令讀者接收的內容更單一,思維更狹窄;更害怕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創造」的虛假內容、圖片,更甚是影片或人物。
時代在變,傳媒在時代的巨輪中經歷了多次轉變,由紙張的面世、收音機的出現、電視令新聞現場呈現在觀眾眼前,到互聯網打破資訊的地域限制,再到社交媒體改變了傳媒生態,自媒體應運而生,傳統媒體亦要改變自己適應社交媒體。今次面對人工智能的衝擊,我們毋須害怕,而是要做好準備去適應,同時找出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正如我們如何適應互聯網及社交媒體。
現在的傳媒機構,不多不少都已引入人工智能,例如撰寫簡單的新聞報道、讀稿及用人工智能主播,以節省成本,同時亦有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大數據,向讀者推送不同資訊。不過,新聞的可貴之處不在於人們說什麼就寫什麼,而在於記者如何用心挖掘背後的故事,人工智能或許可以在網絡上尋找資料撰文,但好的新聞是靠記者用心尋找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並不是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的,記者本身的價值亦在於如何與人建立關係,從而發挖掘鮮為人知的故事。
其次,傳媒機構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減低營運成本,而傳媒本身有的就是大數據,如果可以好好利用,在新聞中加入更多背後的故事,則可以增加新聞的可讀性,亦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創作更多內容,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還原新聞廠景、生成圖片以表達內容等,但這必須配上「由人工智能創作」的註腳,讓受眾清楚知道內容是由人工智能生成,以免誤導。
傳媒工作者面對的最大難題將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所打造的虛假世界,身為求真為最優先的新聞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想想如何應對網絡的虛假資訊,例如究竟一張相片是人工智能生成還是真實存在?現今的新聞教育中,我們不能不教育學生如何應用人工智能,更應教育他們如何分真假,不能再只求快,而不求真。
撰文︰Fred
大專新聞及傳播學兼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