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的奧運聚會(四)

2024年09月09日 星期一

 

#學術瑰寶#

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種透過體育以促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理解與和平合作,超越國籍、文化和宗教的差異的全球性價值觀。可是,從和平建設(peacebuilding)的角度,「相互理解」比表面上看起來更加複雜,這也是諾貝爾獎得主在奧林匹克聚會討論中強調的一點。

莫里森(Toni Morrison)質疑所有障礙都會妨礙相互理解的假設,認為有些障礙對於保護隱私和親密關係是必要的。她批評美國大眾媒體對私隱的污名化,導致了個人空間變得商品化。莫里森在其諾貝爾獎演講中,警告大眾媒體不要藉此剝奪了語言的複雜性。

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也強調了語言的重要性,把詩歌視為人類表達的最高形式。他認為詩歌可以培養個人身份,並將之視為人類發展的關鍵。布羅茨基的方法植根於直覺而非邏輯,與索因卡(Wole Soyinka)的後殖民觀點形成鮮明對比。布羅茨基認為,社會上的暴力事件源自於大眾媒體的影響力無孔不入,社會因此無法清晰的溝通。索因卡反駁指,一些最善於表達的人也是最暴力的,利用他們的溝通技巧來傳播有害的意識形態。他呼籲重新審視西方文明的知識傳統,特別是那些具有種族壓迫性的傳統。

大江健三郎則提供了不同的視角,重點在於溝通中的模糊性。與其他獲獎者不同,大江對大眾媒體促進相互理解的潛力持開放態度,並認識到其複雜性而不是忽視它。這種對溝通和媒體的細緻入微的看法,為他在奧運會上贏得了「友善先生」的綽號。

 

撰文︰卓嘉智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高級講師

#卓嘉智# #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