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孟郊《登科後》)
唐代進士宴始於唐中宗神龍年間,至唐僖宗乾符年間結束,歷時一百七十餘年。其宴飲文化部分沿襲前朝,如周代的「鄉飲酒禮」,即鄉大夫宴請被舉薦給國君的賢者,並有選賓客、定座位、行祭禮、歌《鹿鳴》等一套完整禮儀。此宴飲風俗影響深遠,唐以後的進士聚宴,如宋瓊林宴、元翰林宴、明清恩榮宴,均是其延續。
一、經典名宴
1. 曲江宴
又稱聞喜宴,最初是落第士子的聚會,後來演變為專屬及第士子的慶祝宴。始於唐中宗神龍年間,由朝廷出資舉辦,宴會上眾士子曲水流觴、賦詩暢飲。席間最著名的是由皇帝賞賜的「紅綾餅餤」,一種以紅綾裹紮的餡餅(似現代嫁女餅、豆沙酥的珍貴版),成為士子炫耀的資本,也體現了唐代對科舉的重視。曲江宴不僅是及第士子的慶功宴,也是結交同僚和權貴的重要社交場合。
2. 櫻桃宴
源於宮廷,皇帝及百官於初夏時節品嘗櫻桃,甚至「口摘」枝頭鮮果,以此昭示皇恩(《舊唐書・中宗紀》)。當時宮廷賜嘗櫻桃是盛大活動,賞賜對象範圍頗廣,上至後宮嬪妃、皇親國戚、朝臣百官,甚至有時恩及樂工伶人。由於皇家帶動,士子也仿效此風,尤其在科舉及第宴中,櫻桃因其珍貴成為高規格宴席的標誌。宴會上,除官員和新科進士外,還有文人雅士參與,賦詩吟詠,例如韓偓的《恩賜櫻桃分寄朝士》。唐人享用櫻桃時,常搭配蔗漿、酥酪和美酒,這也是當時的飲食習俗。
3. 燒尾宴
源於唐中宗景龍年間,最初由皇帝主持,後為新科進士舉辦的私人答謝宴,慶祝登科。「燒尾」的典故(老虎變人、新羊入群、鯉魚化龍)象徵士子科舉及第後身份的轉變。韋巨源獻給唐中宗的《燒尾宴食單》記錄了當時宴席的盛況,食單中收錄菜式58款。從食材上看極盡奢華,地上的食材有雞、鴨、鵝、豬、牛、羊、兔、熊、鹿、狸等,水裏的食材有魚、蝦、蟹、蛙、鱉等,另備有飯、粥、點心、脯、鮮、醬、羹湯等;烹飪方法也極為講究,有蒸、炸、烤、煮等。菜品豐富多樣,烹飪方法精湛,食材涵蓋山珍海味,體現了唐代飲食文化的繁榮和胡漢食俗、南北菜系的交融。
二、興盛原因
1. 科舉的政治影響
科舉制,尤其是難度更高的進士科,成為唐代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新唐書・選舉志上》)。唐代重視高級官僚的才學,「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貞觀政要》),而進士出身的官員正好滿足了這一要求。此外,唐代帝皇也熱中宴飲,「今天下無事,朝野多歡……賦詩宴樂……不須惜醉」(《全唐詩話》),尤其唐玄宗時期,更是公開鼓勵官員大排筵席,這種自上而下的倡導,無疑推動了包括進士宴在內的各種宴飲活動的蓬勃發展。
2. 繁榮的經濟支撑
唐代的盛世景象,為進士宴的興盛奠定了物質基礎:「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開天傳信記》),發達的交通和飲食業,為舉辦規模盛大的宴會提供了條件。一些店家不僅提供堂食,還送餐上門,甚至承辦大型宴會。《唐國史補》中京兆尹吳湊快速設宴的故事——「三五百人之饌,常可立辦也」——展現了當時飲食業承辦大型宴會的實力。
3. 開放的社會文化
唐代開放的社會風氣,使得胡樂胡舞和女妓文化盛行,進而豐富了進士宴的娛樂形式,增添了「風雅」色彩。來自天竺、龜茲、西涼等地的西域歌舞,與中原的清商、燕樂等傳統音樂舞蹈融合,為宴會增添了趣味性和觀賞性。娼妓盛行,宮妓、官妓、營妓、家妓等不同類型的娼妓,活躍於各種宴會場合,女妓的歌舞表演、陪侍作賦,也成為進士結交達官貴人的橋樑。
唐代繁榮的經濟、成熟的科舉制度、開放的社會文化,共同促進了進士宴的興盛。進士宴不止於慶功,更是重要的社交場合和踏入官場的演練。官方舉辦的進士宴凸顯了對人才的重視,其多元的娛樂形式和持續數月的慶典,展現了唐代開放的社會風氣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撰文︰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
相關閱讀:觥籌交錯:中國古代宴飲文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