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改編歌與香港文化(二)

2025年01月13日 星期一

 

#學術瑰寶#

香港的粵語翻唱改編歌曲在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曾風靡一時,但自九十年代中期起逐漸衰退。其原因可追溯到1995年香港商業電台第二台推出的「原創音樂運動」。根據已故填詞人黃霑之博士論文的說法,該運動旨在推廣「正宗」粵語流行歌曲,並要求所有播放的歌曲必須完全由本地創作與製作,目的是加強培養本地音樂人才,並使粵語流行音樂更具多元性。

諷刺的是,這一本土主義的做法卻引發了連鎖反應,帶來了負面後果:由於香港音樂產業長期依賴外來旋律和編曲,而本地音樂人才匱乏,轉向原創音樂的過程並不順利。此外,製作原創歌曲的成本遠高於翻唱歌曲。因此,唱片公司把重心轉向開發公式化的卡拉OK 歌曲,認為這樣的投資更具商業保障。最終,粵語流行音樂的質量與多樣性急劇下降,聽眾也漸漸疏遠了粵語流行音樂。

值得關注的是,粵語翻唱歌曲的價值絕不僅限於商業效益。從香港文化研究的角度來看,這些翻唱歌曲將外國旋律和編曲與本地粵語填詞及演唱相結合,正是香港文化混雜性的體現。正如前文所提,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的香港本地聽眾,大多把翻唱歌曲簡單視為「粵語流行音樂」,而未曾深入探討背後的創作過程。香港文化學者阿巴斯(Ackbar Abbas)就香港本地人對自身文化混雜性的忽視,形容為「反向幻覺」(reverse hallucination)。那麼,究竟何謂「文化混雜性」?我們應如何理解粵語翻唱歌曲中的混雜性?這些問題將在下期進一步探討。

 

撰文︰卓嘉智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高級講師

#卓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