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為世上有這樣的補習老師嗎?一星期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都陪伴學生學習的補習老師;一位不厭其煩,有問必答的補習老師;一位可向他重複追問,又不會發脾氣的補習老師;有一位縱使學生提出一些「無聊」的問題也不會嫌棄的補習老師;一位尊重學生每一項提問,每次都認真回答的補習老師;一位不會因學生的表現不如別人,便會偏愛其他優秀學生的補習老師;一位除了回答學生的問題外,還會提出反饋,引導學生繼續鑽研下去的補習老師。
相信大家閱讀到這裏,都會覺得上述每一項補習老師的特質都屬難能可貴;若希望有一位補習老師能兼備上述全部特質,更是不可能的存在。但事實是,這位超能力補習老師已靜悄悄地出現在每一位學生的身傍,他就是「人工智能」。
一談到如何在教育界引進人工智能,大家的焦點都會放在如何協助教師備課、製作教材、設計各式練習或測考題目、批改作業等;又或利用人工智能,協助學校行政人員提升工作效能,例如發通告、覆電郵、寫評語、翻譯、歸納文件要點、校對文稿的文法錯誤等。就以上的項目,只要教師肯試用任何一款人工智能工具提供的程式,哪怕是起初對人工智不聞不問甚或抗拒的教師,都會驚嘆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產出是那麼奇妙,甚至對那些工具愛不釋手。
不過,若問到如何在學生學習引進人工智能時,則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對這抱有保守的態度,甚或反對。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都害怕學生把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產出,直接當作功課呈交,那便是變相的「抄功課」,學生什麼都沒有學到。
有趣的是,縱使學校明令禁止學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協助完成作業,學生是否便不會使用呢?故此,為了公平起見,學校便要考慮運用一些偵測軟件,去檢視學生的作業是否親力親為,抑或是用人工智能工具生成,從而開展一場貓捉老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互相追逐,結果大家都白白浪費很多精力,但並沒有什麼學習成果。
因此,與其把人工智能視作阻礙學生學習的洪水猛獸,不若構思如何把人工智能用作協助學生學習的工具,甚至是學生的24/7「免費」私人補習老師。其道理很簡單,若我們接受學生學習時可以查字典、查參考書、問家人、問補習老師、上網找資料等,那為什麼不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協助學習呢?
很多學校在過去的兩三個學校發展周期,都選擇採用「自主學習」作為學校關注事項,但成效一般都不是十分理想。為什麼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當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困難而不能解決,又求助無門時,便會很沮喪;到這些未能解決的困難累積到一定數量時,學生便會感到吃不消,從而萌生放棄學習的念頭。故若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遇到困難,都能適時得到「高人」指點,把困難解決,欣然迎接下一項挑戰,這才是讓學生能持續自主學習的關鍵。
我很喜歡「安吉遊戲」 的教育理念,它主張「兒童天生自帶無限的天賦;教師要相信每個兒童都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故不要為孩子學習設置學習的天花板」,又認為「今天教學的目標不再是教知識,而是提升孩子思維的進步」。因此,「今天的教育需要的是以促進批判性思維的主動學習為主導的互動方法,而不再由教師主導及灌輸」,教師要「學會放手,負責創設兒童能力被發現的條件,讓孩子按自己的進度主動學習,而不是預設好了去教」。
故此,引進人工智能改善學與教的關鍵,並不只是教師利用人工智能設計更多的教材或練習,加強對學生的「操練」,而是教學生如何善用人工智能的協助,就自己的學習興趣,追求自己定下的學習目標。若如此,先培養學生善用人工智能的基本素養,遠較討論是否禁止學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來得重要。
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最重要基本素養,除了保護自己的個人私隱、知道程式的局限,會提供錯誤的資訊,不可照單全收之外,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要青出於藍,即參考完人工智能工具的產出之後,自己能修訂出更出色的答案;要「物物而不物於物」(《莊子.山木》),意思就是要「利用物」而「不受制於物」,才能真正做到是「物的主人」。正如智能手機一樣,若我們是在有需要時,才用智能手機去協助我們完成工作,那我們便是智能手機的主人;若我們無時無刻每隔若干短暫時間便要翻看手機一次;又或一有空閒時間,便長時間對着手機不離不棄,那我們便只是手機的奴隸,談不上是它的主人。
就以教導學生寫作為例,若教師請學生以「嘗試」為題,寫一篇500字的文章,通常學生完成作文,經教師批改後,加上批注,便發還給學生,而批注不外是:語法錯誤、用詞不當、邏輯不清、缺乏細節,平淡無趣、重複表達,缺乏變化、不恰當的結構、錯別字多、缺乏個人觀點等。一般學生看過自己的分數後,便會把作文放置一旁,不再翻看,更遑論從錯誤中積極學習了。若要提升寫作教學的效能,我們要求教師為全班每一位學生作文的錯誤,都一一深入剖析,詳細講解,並提供具體修訂建議,甚至提供多個改善方案,給學生比較,再選擇取捨,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因今天的教師並沒有那麼多的時間。
若學生為交出一篇得體的作文,便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生成一篇500字的文章,然後交給教師,教師一看,發覺大致中式,不用怎樣批改,便給學生一個七十分,那自然毫無學習意義,也並不是正確使用人工智能支援學習的方式。
但假若學生在開始寫作時,懂得向人工智能工具提問,例如:
.若以「嘗試」為題作文,分5個段落,每段的段旨有何建議?若分成4個或6個段落,效果有何不同?
.若以「嘗試」為題作文,請提供第一段的3個寫法?它們各有什麼特色?
.請提供10項與「嘗試」有關的名人格言或成語。
.請提供5項與「嘗試」有關的故事或歷史事件。
.請檢查以上段落(學生的創作)有什麼語法錯誤?為什麼?應如何修訂?
.請就以上詞語(學生的用詞)提供5個同義詞/反義詞。
.請檢查以上段落(學生的創作)有什麼邏輯錯誤?為什麼?可以如何修訂?
.請為以上段落(學生的創作)建議一些帶趣味性的描寫。
.請擴寫以上段落(學生的創作),並提供一些細節,令敍事更完整。
.請擴寫以上段落(學生的創作),並利用一些修辭技巧,令敍事更生動。
.請把以上段落(學生的創作)用另一種表達方式表達。這改動有什麼好處?
.請就以上段落(學生的創作)提供3個其他的觀點給我參考。
以上學生向人工智能工具提問的示例,重點不在學生把各問題的答案拉雜成篇,然後交給教師,當作自己的功課,而是學生在咬着鉛筆頭,感到無從下筆時,帶給他更多的寫作靈感;而更重要的是,為他在寫作上不明白的地方,提供更多思考的方向、參考或解難。最終學生一定要明白,人工智能提供的輔助,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要把所學到的知識遷移,成為自己的技能,日後能運用自如,才是終極的目標。
從前,學生在作文時,同樣可以問教師、問同學、問補習老師或家人,翻查字典,上網找資料,故現在,只是多了一種工具,叫做人工智能而已。學習作文如是,學習其他科目也如是。今天教學改革,千頭萬緒,但最關鍵的是由提升學生學習動機開始;而提升學習動機的關鍵,便是讓學生感到學習有趣味及不再困難。
人工智能是24/7「免費」私人補習老師,可幫學生感到學習有趣味及不再困難,而每一位學生都已擁有,問題在於學生懂不懂善用,而教師有沒有扮演好誘導學生善用的角色而已。
撰文︰龔廣培
曾任天主教伍華中學、觀塘瑪利諾書院及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校長及多所學校校監,現任天主教香港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並為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委員及香港辦學團體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