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祥於1986年的《白金巨星耀保良》表演 ,他首先一邊敲打木魚,一邊用數白欖的形式唱出《阿Lam日記》開首兩句並稍加改動歌詞:「今晚我呢就講下耶穌/你未必鍾意聽不過聽咗好過無」。接下來,充滿拉丁流行風格的樂器伴奏和康加鼓(Conga)節奏進入,林子祥再用粵語歌詞演唱了Miami Sound Machine的名曲Conga︰「今日我就想同大家講下耶穌/你未必鍾意聽不過聽咗好過無」。
兩次演唱的《阿Lam日記》歌詞都是以單音節押韻、斷奏節奏為主。饒舌表演的節奏則更快、更有活力,這與複雜的拉丁敲擊樂模式相呼應。饒舌談話中的歌詞自我反思性地評論了副歌的說教性,這在嘻哈饒舌歌詞中也很常見。《阿Lam日記》中的饒舌歌詞更融合了中國傳統舞台表演的數白欖韻律、繞口令,以及嘻哈風格,或許是香港嘻哈和饒舌的起源。
事實上,林子祥在現場演唱《阿Lam日記》時,刻意把數白欖和粵語說唱並列,揭示了粵劇和香港嘻哈音樂之間的淵源。然而,我認為這首作品更具突破性的地方,在於他大膽地把饒舌說唱融入一首原曲並無饒舌元素的歌曲,開創了新的表演風格。
林子祥回憶創作《阿Lam日記》的過程,是在開車時聽到Conga強勁的節奏而受到啟發,因而把歌詞改寫成粵語說唱,而他的前妻則坐在副駕駛座上,記下了這些歌詞。編曲者鮑比達也突破了原曲Conga的音樂結構,把原曲的八小節天巴鼓(Timbales)獨奏延長為具有拉丁風格的敲擊樂伴奏,以配合林子祥數白欖韻律。
《阿Lam日記》堪稱一次令人難忘的實驗,以拉丁音樂與嘻哈說唱為背景,重新演繹了中國傳統數白欖的韻律,為粵語流行樂壇帶來了突破性的啟示。
撰文︰卓嘉智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