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人類的共生之道

2025年06月06日 星期五

 

#學術瑰寶#

近年來,我常在課堂上與學生探討一個開放性議題:科技會否超越人類,取代大量工作崗位?身為新聞學專業,這個問題其實早有答案——包括《紐約時報》和《美聯社》在內,許多新聞報道早已由AI(人工智能)生成或輔助完成。

然而,這並不意味所有行業都將被AI取代。我總是接着提出另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令AI更好地協助人類?最近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服務業因AI而產生的幾種「角色轉變」:

一、連鎖服裝店的收銀流程不再需要大量人力。有趣的是,釋放出來的店員現在更專注於為顧客尋找合適尺碼和款式,服務態度反而更積極熱情,工作分工也顯得更合理;

二、日式壽司連鎖店普遍採用掃碼點餐,不僅流程更快捷,還避免了傳統點單紙可能造成的衞生隱患。這對注重「潔淨衞生」品牌形象的壽司店來說,確實提升了顧客體驗;

三、傳統茶樓也逐漸引入掃碼點餐系統。改變在於,原本忙於記錄點心的服務人員,現在能更及時地為客人添茶水、清理餐桌,這種人性化服務反而強化了用餐體驗。

說到這裏,你可能會問:當AI逐步取代部分工作,人類的生計該如何保障?其實人類生活的核心始終在於「人」——人際間的溝通、相處與情感交流。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被機械化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而這些恰恰是AI最擅長代勞的部分。至於其他方面,人類應該做得更細緻。就像AI教室至今難以普及,因為學生走進教室時,渴望的是能與教師交流——無論是討論課業還是傾訴迷茫,這種「人性化互動」是實體課堂無可替代的價值。

這也正是我常與學生強調社會科學重要性的原因。人與社會才是根本,唯有通過社會連結與人文關懷,才能真正豐富我們的生活內涵。

 

撰文︰陳頴琳博士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保良局何鴻燊社區書院課程主任

#陳頴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