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孩子迎接AI世代作準備

2025年06月30日 星期一

 

#數字教育談#

在討論人工智能(AI)時,我們常聽到哪些工作容易被取代,這不禁使人聯想到:教師的工作會被取代嗎?筆者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流行的是原子粒收音機和假髮,課餘時間,全家一起「黐膠花」、「摺啤牌盒」、「剪線頭」賺取零用錢,甚至到街頭「派財神」或擺賣二手「公仔書」。這些工作雖已被時代取代,但當時的街頭智慧卻培養了筆者今日所需的知識、技能、社交能力、情意溝通及解難能力。

如今,這類街頭教育機會逐漸融入學校體系,例如學生會、義工服務等,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然而,在AI浪潮之下,學校需要為孩子裝備什麼樣的技能,才能真正應對未來?

創意放眼未來

「創造力」是永不過時的能力。未來五至十年可能誕生許多新興職業,例如數據分析師、AI助手培訓員、AI自動化顧問等。孩子需要的並非僅是知識,而是面對挑戰的創新能力。學校應採用有系統的創意思維訓練方法,如奔馳法、四思五力或逆向思考,幫助孩子培養好奇心、想像力和冒險精神,讓他們勇於迎接挑戰,持續成長。

思維引領時代

「思維策略」能幫助孩子將天馬行空的想法轉化為可行方案,這需要「始於擴散、終於聚合」的能力。學校可通過高階思維十三式、設計思維、運算思維等訓練,結合主題式探究活動或日常課程,幫助孩子養成多角度思考和明辨性思維的能力。同時,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評估方法亦是關鍵,確保孩子在思維訓練中不斷成長。

溝通聯繫世界

在知識唾手可得的年代,人與人的「溝通」變得單向和片面。學校應致力提升孩子在言語、行為和文字方面的能力及態度,讓他們學會多樣化的溝通方式。雖然AI溝通機械人可進行互動對話,但筆者認為孩子的成長應該充滿多樣化的體驗,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相處,過程無論是歡愉還是難過,這些經歷都能令人變得完整,建立全面價值觀。「天色不會常藍」,孩子縱然會在灰心失望,但在過程中學會自我完善,亦是成長中必須上的一課,這不是面面俱圓的AI所能滿足的。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面對生源不足、經濟不景、師生精神健康問題嚴重等挑戰下,教育工作者更須「敢思、敢做、敢創」,結合校情,創設多元化的教育機遇,讓每個孩子和教師都能發揮所長。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未來,為迎接AI世代做好準備。

撰文︰梁漢基校長
中華傳道會呂明才小學校長(先導計劃:瞳健未來:AI健康校園、Idea Lab、INSE AI學校圈)、(推行計劃:iTask編代課系統、沉浸體驗:聖經之「呂」、AI英數自學平台獎勵計劃、AI自行選校建議系統、AI Fitness、AI體育校園)

#梁漢基# #數字教育#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