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小學早已設立校園電視台,讓學生透過課室內的投影設備或走廊設置的顯示屏,收看由同儕製作的各類內容。這樣的平台不僅是一種資訊傳播機制,更是學校推動全人教育的重要媒介。透過參與節目的內容策劃、拍攝、剪輯與播報,學生得以在實踐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精神與創意思維,同時建立起基礎的媒體素養。校園電視台亦有助推動品格與價值觀教育、英語閱讀風氣、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的培養,並有效呈現全校性活動的宣傳與學習成果展示。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技術迅速發展,AI影片生成工具的出現,正為傳統校園電視台注入嶄新動能。這些工具讓學生即使不具備專業攝影設備或後製技術,也能輕鬆創作具備語音合成、虛擬角色、動畫表現與完整敍事結構的多媒體影片。這不僅大幅降低影片製作的技術門檻,更拓展了內容創作的形式、語言與媒介的想像空間,使過往只由少數學生主導的媒體製作活動,轉化為全校學生皆可參與的創意學習歷程。
在實踐「AI校園電視台」課程的過程中,筆者引入多款生成式AI工具,並觀察它們在不同學習情境中的實際成效。以下將分享幾項操作簡便、教學價值高的AI工具,期望為教育同工提供實用參考。
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是虛擬主播生成平台Heygen。學生只須輸入文字內容,系統便能自動合成具備語音與嘴型同步的虛擬人物影片。他們可根據腳本內容選擇不同風格的角色,調整語速、語氣與背景畫面,製作模擬新聞報道、教學講解或角色對話等影片。Heygen 支援多語系語音,包括粵語、普通話與英語,因此特別適合應用於語文學習、雙語教學與模擬口語訓練。相較於傳統的口語評估或演講練習,虛擬主播的形式降低了表達壓力,提升了學生對語言輸出的信心與表達意願。
在視覺敘事方面,KLING AI提供了一種極具創意的影像處理方式。學生只須上傳一張靜態圖片,並配上語音或音樂,系統便能自動加入運鏡與場景轉換效果,生成具有節奏感與敍事性的動畫短片。這項工具特別適用於歷史場景重構、自然現象模擬、詩詞視覺化等需要圖像輔助理解的課堂情境。透過KLING,學生不僅能把語言與圖像融合,更能掌握以視覺元素講故事的技巧,有效提升其跨媒介表達與創意敘事能力。
如希望讓學生作品更具動態表現力,Viggle AI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選項。它是一款支援動作遷移(motion transfer)與動畫合成的工具,能把靜態人物圖片轉化為具備流暢動作的動畫角色。學生可使用自拍照或繪製角色圖像,再上傳參考影片(如演講、舞蹈、互動動作等),系統便會自動生成對應動畫。這項技術特別適合戲劇教育、情境模擬、故事演繹等活動,讓學生能在虛擬空間中練習肢體語言與角色扮演,發展表演技巧與敍事自信。
此外,Runway Gen-2是一款支援文字生成影片(text-to-video)的平台。學生只須輸入一段具描述性的英文句子,例如「一位學生在火星上課的未來場景」,系統便能自動生成對應的動態影片。Runway採用Diffusion模型生成畫面,風格具電影感與敍事張力,適合應用於創意寫作、科學幻想、跨學科專題等教學場景。學生透過此平台,能把抽象構想具象化,並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語言組織、想像力與多模態表達能力。
透過這些工具的靈活組合,學生不再只是影片的觀看者,而是真正參與整個製作流程的創作者。他們在過程中擔任策劃者、撰稿人、導演與剪輯師等多重角色,全面提升數碼素養與媒體能力。教師亦可根據課程目標與學科特性,設計跨學科、任務導向的學習活動。例如在公民與社會課中,引導學生製作模擬新聞節目;在科學課中,協助他們創作虛擬實驗紀錄片,讓知識應用與創作實踐並行,真正實現「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然而,當AI技術廣泛應用於教育場域時,必須審慎面對其潛在的倫理與法律風險。首先,虛擬角色與語音生成牽涉肖像權及聲音使用的授權問題。學生若在創作過程中未經同意使用他人圖像或聲音素材,極有可能觸犯個人私隱或智慧財產權相關條例。為此,教師可在課程中系統地納入媒體倫理與版權教育,協助學生辨識內容使用的法律界線,學習正確引用公共資源,並建立對創作權益的尊重與責任感。
其次,深偽技術(deepfake)的濫用風險亦不容忽視。雖然這些工具在提升教學創意與表達力方面潛力巨大,但一旦被誤用於製造虛假資訊、散播謠言或進行網絡詐騙,將對社會信任與資訊生態造成嚴重衝擊。因此,學校可於課堂中設計媒體識讀單元,透過真實案例剖析,讓學生了解假資訊的生成機制與傳播模式,進一步建立辨識虛假內容的能力,並培養其科技倫理意識與資訊判斷素養。
此外,學生亦須明白,即使影片內容由AI系統生成,使用者與發布者仍須對其資訊的準確性與語言的適切性負責。在面對AI所生成的偏見、錯誤或具爭議性的內容時,學生應具備主動檢視、批判與修正的能力。這不僅是數碼素養的實踐,更是未來公民所應具備的責任與判斷力。
在創新與風險之間,教育界肩負引導之責。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技術,更要幫助他們理解技術背後的倫理、社會與文化意涵。隨着愈來愈多學校投入AI工具應用與相關課程設計,我們正見證教育模式的轉型與未來學習的重塑。這場轉變的核心,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賦予科技以教育價值與人文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具備創造力、批判思維與社會責任感的數碼公民。
撰文︰李婷欣老師
EduAIR STEM Education Officer
曾任中學科學教育學習領域統籌、生物科及綜合科學科科主任
如欲了解更多AI輔助教學的策略,請瀏覽EduAIR網站:https://eduairhk.com/